當我們談論永續發展時,玩具產業往往不是第一個浮現在腦海的產業。然而,這些大多數由塑膠製成,壽命短、規格不一、難以回收的產品和衍生的廢棄物,對環境確實造成極大負擔。隨著環保意識高漲,越來越多品牌開始重新思考「玩具」的意義,從原料、生產到回收再利用,積極導入永續理念,打造既環保又富教育意義的產品,展現出前所未有的產業轉型力道。

原料革新:從石化轉向自然循環
傳統玩具多數仰賴石化塑膠,製程中排碳量高,且回收率低。為減少環境足跡,許多品牌正轉向使用可再生或回收材料。國際知名品牌如 LEGO樂高,便致力於2032年前全面使用永續材料替代ABS塑膠,目前已推出以甘蔗為基底的植物性塑膠積木;PlanToys 則專注於使用橡膠木與無毒黏著劑,打造天然木質玩具,避免重金屬與揮發性有機物殘留。
這些材料創新不僅減少對環境的傷害,也讓家長更安心,對應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SDG13「氣候行動」以及SDG3「健康與福祉」。
設計導向永續:模組化與長壽命設計
除了材質本身,玩具的「可延續性」設計也至關重要。模組化、規格化、可擴充與多功能的設計思維,使玩具能隨孩子成長調整用途,延長產品壽命。藉此,即可隨孩子的年齡堆疊變化,從認知啟蒙玩具一路延伸至邏輯思維訓練,避免一次性產品過早淘汰。
同時,許多設計也融入環境教育,如「Green Toys」品牌所推出的回收奶瓶等塑膠材料做成新玩具,讓孩子從小建立資源循環與永續概念,進而實踐SDG4「優質教育」。
建構循環體系:回收、租賃與共享新模式
面對玩具壽命短、難回收的問題,越來越多企業與社會創新團體發展出循環經濟模式。例如,荷蘭新創公司「ToySwap」推行玩具租賃與交換平台,透過訂閱制讓家長定期更換玩具,減少重複購買與閒置浪費,發揮共享經濟時代的永續價值;美國品牌 Mattel 則啟動「PlayBack」回收計畫,鼓勵消費者將不再使用的玩具寄回原廠再利用或轉化為其他產品原料。
這樣的機制不僅降低廢棄物產生,也促進資源再利用與產業內部循環,是實踐SDG9「產業創新與基礎建設」與SDG12「責任消費與生產」的有趣實例。

公平與包容:用玩具推動社會永續
永續不僅是環境議題,更涉及公平與包容。玩具設計也逐漸跳脫性別與文化刻板印象,轉向多元與共融的表現。最知名的肯定是芭比娃娃 Barbie 系列推出多種膚色、身型與職業角色,讓更多孩子了解並建立自我認同。
此外,一些企業也將盈餘投入弱勢兒童的教育與福利計畫,例如贈送教育玩具至開發中國家,或支持身心障礙兒童的感統玩具研發,對應SDG10「減少不平等」與SDG1「消除貧窮」。

結語:讓童年成為永續未來的起點
玩具,承載了無數童年的歡笑與想像力;如今,它也開始承載起地球的未來。從原料革新、設計轉型到回收機制與公平設計,玩具產業正逐步走向更友善、更負責任的永續道路。身為家長、教育者、設計者與消費者,我們都可以是這場轉型的推手!
下一次為下一代選擇玩具時,不妨問問自己:這個玩具,除了帶來快樂,還能為世界留下什麼樣的善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