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記載耶穌最後的晚餐、被賣、客西馬尼園的禱告,以及被捕的過程,是主耶穌走向十字架前最關鍵的篇章之一。這段經文充滿張力與深意,不僅揭示主的順服與愛,也提醒信徒如何在試煉中持守信仰。本文將從三個方面探討其屬靈意義。
一、主的愛與自我獻上(太26:1–30)
耶穌明知自己將被賣、被釘,仍堅定完成救贖使命(太26:1–2)。瑪利亞用香膏膏祂(太26:6–13),表達對主的愛與尊崇。耶穌設立聖餐,以餅與杯表明祂的身體與寶血(太26:26–28),成為與門徒立的新約。信徒當思想,主為我們付上極大代價,流出赦罪之血。我們回應主的愛,不只是感激,還要獻上自己作活祭(羅12:1)。如瑪利亞一般,把最寶貴的獻給主,單單為榮耀祂而活。
二、試煉中的警醒與軟弱(太26:31–56)
耶穌在客西馬尼園中憂傷、痛苦,迫切禱告(太26:36–39),為要順服父的旨意。門徒卻三次睡著,未能與主同警醒(太26:40–45)。彼得雖誇口不離主,卻在被捕時失控拔刀(太26:51–52),表現出人性的軟弱。
這提醒基督徒,屬靈的爭戰需要禱告與警醒。光有熱心與口號,不足以面對真正的試煉。我們需要常常親近主、依靠聖靈的力量,才能在困境中站立得住。
三、面對背叛與審判的順服(太26:57–75)
耶穌被帶到大祭司面前受審,面對虛假的控告與羞辱,卻安靜順服(太26:63–68)。與此同時,彼得三次不認主(太26:69–75),一聽雞叫便痛哭,為自己的失敗憂傷悔改。
信徒面對逼迫與試探時,是否願意學習基督的柔和謙卑?主的沉默不是懦弱,而是為救贖世人甘願承擔的順服。我們若失敗跌倒,也要如彼得一樣,立刻悔改歸向主,重新站起。
總結來說,《馬太福音》第二十六章帶領信徒默想主耶穌為我們所受的痛苦與犧牲,學習在試煉中警醒禱告、在失敗後謙卑悔改。願我們在主的恩典中,立定心志效法基督,背起自己的十字架,忠心跟隨祂到底。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