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但背後的核心原因還是因為李正明這位作者。我得一提再提台灣曾在14年出版過他的《罪囚645號》,那是早已入榜我生命中必讀小說清單的其中一部佳作。(早在19年時已經分享在這個帳號過,有興趣的話也可以找來讀讀,在此就不岔題)也因為對《罪囚645號》評價過高、印象過於深刻,因此讀完《破碎的夏天》發現該作無法繼承李正明前作的美譽後,大概就是「好看」的評價。
《破碎的夏天》告訴讀者,一日妻子忽然從主角身旁消失,並留下一份小說原稿,裡面寫的是與他跟妻相關的情節。這讓主角想起至於美滿的現今,遙遠貧困又痛苦的童年曾經發生讓他不願回首的事件⋯⋯
閱讀上有些部分會跳得十分凌亂,但因為登場角色不多,不至於到理解困難。加上妻子對待主角的迥異態度令人好生好奇,不禁想一頁頁翻讀下去。在這樣的情況下,盡可能地不暴雷(但還是難免)的紀錄下深刻的部分:
1. 《你說了關於我的謊言》出版:
為了讓遠大的「復仇」計劃成功,先讓對方享受擁有,再讓對方感受失去的痛苦。這是貫穿本作的核心,可以說是極其精彩,拍案叫好的部分。再加上事件發生在故事開頭,讀者跟主角一樣什麼都搞不懂,這時候驚悚的部分迅速且有條理的蔓延開來,抓人眼球,徹底地激發出我的閱讀慾,久違體驗到沉醉在小說中的樂趣。(而我也相信這種劇情寫法應該很多人都買單)這是關於這本小說非常吸引人的看點。
2. 是我太笨了吧?
從頭到尾,主角被塑造成我不是很喜歡的後知後覺型,甚至還有點裝傻、避重就輕。像是知道什麼似的口吻進行敘述,又有一名自視甚高的兄長,二人反覆討論整起事件始時,皆讓整個對話跟劇情變得很迂迴,就很像作者捨不得把這齣戲結尾一樣。偏偏,主角有嚴重的酗酒問題,當角色有個能夠混淆意識的惡行讓意識reset時,劇情發展就會變得零碎、巧取。一直以來,我的閱讀偏好都不怎麼喜歡性格不果決的人,正好主角的性格塑造往我的痛點踩,與其說是笨,倒不如說是笨又壞,真的讓人想打下去。
3. 無價的〈Ophelia〉:

圖片引用網址:https://smarthistory.org/millais-ophelia/
故事背景很明顯地強調出南韓的社會階級問題。主角一家與受害者一家即便社經地位迥異,仍因鄰居關係,建立了對應的於他們職業的互動模型。主角們貧困的經濟條件造就父母都在受害者一家進行體力上的勞務活動。在事件發生後脫離原生家庭,主角與其手足持續經歷在底層流動的成長過程,又是貧困又是藝術早就習以為常。讓他藝術家生涯出現轉機的是,有人出價購買了他四張季節系列的〈Ophelia〉,在這之後,他同時體驗到資本流通於藝術品最低與最高峰時,所帶來的貧困與鉅富。故事中點出了藝術市場某種程度建立受到商業觀點侵蝕後的海市蜃樓,這亦可對照在主角的後半餘生是「成也蕭何,敗也蕭何」,他試圖痛恨那個使他功成名就又一手摧毀他的人,但詭譎的是其實重看〈Ophelia〉的典故,倒會覺得這應該是在暗示主角的命運而非他畫作中的模特。
仔細想想,當我又再細讀隨手翻到的頁數,咀嚼整本小說劇情,主角其實非常可憐。他這一生並未真正被誰給愛過,又或者他的愛就像想要投保的被保險人被保險公司列為次標準體一樣,是有等第上的差異,永遠贏不了自己的手足(只因為手足的課業比他優秀),或者與手足獲得同等的愛(甚至還被讀者我討厭)。主角至始至終,不是被作為利用的工具,要不就是唯一可以被報復的對象,那句所謂「我太笨了」會不會是他作為啟動保護自我的宣告,明目地使世人曉得,我表達情感的方式永遠拙劣,不是能讀空氣,不懂得邊界感的人(最近在threads上看到很多抱怨邊界感的短文,對這個詞很有印象)。那〈Ophelia〉投射的是他本人,我忽然覺得這推論的可能信愈來愈高了。
這確實是一個破碎的夏天,如果你也想體驗看看這種被人近乎毀滅的感覺,歡迎試試。
(但其實我沒有看懂結局,歡迎跟我分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