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資訊流通空前迅速的今天,我們理應擁有更多機會突破階級、獲得知識、養成批判性思維。然而現實卻恰恰相反:階級複製越發嚴重,自我意識日漸模糊,大量資訊的充斥並未讓人變得更自由,反而構成了一種新的、無形的奴役形式。這種奴役並不依靠強制,而是透過資訊的馴化與操控,使人「自願」接受支配。
我們正活在一個資訊過剩的時代。過去,父母或教育系統傾向透過書本與有系統的知識傳授來培養子女的思辨能力,如今卻越來越常見將孩子交給短影音與社群媒體去「填充」時間與注意力。這些內容碎片化、情緒化,既缺乏深度,又極易操縱觀點。當資訊洪流不再以啟發為目標,而僅為刺激與流量服務時,使用者便在不知不覺中失去了自我思考的能力,而改為根據演算法與輿論方向行動與發聲。媒體告訴我們該怎麼想,我們便接受那樣的想法為「自己」的聲音。
我曾在仍使用社群媒體的時期,親眼見過一個以仇女為主題的帳號迅速累積人氣。更令人震驚的是,我的一位女性朋友竟然也對該帳號底下歧視性極強的內容按讚。那一刻我深刻地感受到,演算法與集體言論的影響力遠比我們想像中強大。當這樣的氛圍長期滲透到一個人的閱聽環境,即使她本身曾有過清晰獨立的價值觀,也會逐漸隨波逐流,變成社會期待中的某種模樣──「順從」、「迎合」、「可被接受」。
波伏娃曾說:「女人不是天生的,而是後天形成的。」我所見的,不正是一個活生生的例子嗎?那些原本思維獨立、眼神有光的女孩們,最終被社會、媒體與同儕壓成了千篇一律的樣子。她們開始害怕說錯話,害怕不被認同,於是選擇順著潮水漂流。思想被溶解成簡化的標籤,個體也逐漸失去了原本的棱角。
許多人以為,只要在家庭中傳遞正確的價值觀,就能保護孩子免於外界負面影響。但事實並非如此。即使在充滿愛與理性思辨的家庭中長大,只要進入網路與社群的環境,就仍舊無法完全避免這場精神馴化的巨浪。因為這些平台設計的初衷,並非為了真理與對話,而是為了控制注意力與情緒。
在這樣的時代,我們更需要的不是更多資訊,而是更強的分辨能力與更深的反思。唯有重新培養自我觀察的能力、願意質疑主流論述,並建立屬於自己的知識脈絡,我們才可能在這個看似自由、實則高度控制的社會中,守住真正的自由與主體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