大約三個月前,因緣際會下我開始接觸哲學,當時剛好讀到斯多葛學派(Stoicism),其中有一個核心觀念深深改變了我看待事情的角度與整體的價值觀:「抽離事件本身思考」。
這個觀念乍看之下可能很基本,但在實際生活中,知道與做到往往是兩回事。很多時候我們自以為明理,卻難以真正落實所謂的「知行合一」。以下,我想透過一個簡單的例子,分享我如何將斯多葛哲學內化,並試著讓它成為我生活的一部分。
設想一下這樣的情境:
「人資部的小美是剛畢業的新鮮人。有一天午休時,她在茶水間外無意間聽到兩位女同事在抱怨她和某男同事之間的互動方式,言語中帶有批評與不悅。」
如果你是小美,而且你自認自己清清白白,你會怎麼想?
請試著認真將自己帶入這個情境。
你可能會這樣想:
「她們太敏感了吧」、「那個女同事是不是喜歡那個男同事所以吃醋」、「是她想太多」、「她是不是看我不順眼」、「她憑什麼這樣講我」…… 我們總能替這樣的場面找出一個「合理」的詮釋,好讓自己釋懷、感覺自洽。但,你真的不在意嗎?
在我所處的現實社會中,我很少見到有人完全不為這類言語所動,情緒反應幾乎是不可避免的。即使只是短暫的難過、不安或惱怒,它依然是你生活的一部分。
接下來,我想分享一種我嘗試從斯多葛觀點切入的處理方式。
首先,讓我們思考:為什麼你會因此受到影響?
也許是因為你在乎人際關係、在乎他人觀感、在乎自己的名譽、怕被誤會、怕自己「沒做好」。這些想法都合理,但它們的共同點是:這些都不是你能完全掌控的事。
這正是斯多葛學派所強調的重點之一:
「區分可控與不可控」。
你不能控制別人怎麼說你、怎麼看你、怎麼揣測你,但你可以控制的是你自己的思維與反應。
回頭看看那件事——某人對你品頭論足。
想問的是:這世界上有多少這樣的人?在職場、在學校、甚至在網路上,你從來都不缺這種「閒著沒事找事做」的人。你真的能阻止他們嗎?
那就問問自己,你以前有沒有在背後談論過別人?
我坦白說:我有,而且是因為「無聊」或「生活壓力太大」需要一個出口。 那麼你說,那些人是不是也有可能跟我一樣,正在尋找某種情緒的宣洩方式呢?
我們的注意力與精力都是有限資源。與其把它浪費在那些我們幾乎無力改變的事物上,不如更深刻地問自己:什麼才是真正值得我關心的?
但你卻整天被各種沒營養的資訊轟炸:政治鬥爭的戲碼、重複上演的肥皂劇式新聞、看似重要但對你的人生實際毫無幫助的八卦內容。你以為看多了能填補些什麼,但其實它們只是在不知不覺中耗損你本該專注於自己的力量。
有些人將時間投入在無法強求的愛情,在短暫的愉悅與情感投射後,迎來的卻是更深的空虛。因為你最終仍得帶著「自己」活下去。而那個你口口聲聲說想要照顧、成長、了解的自己,其實正不斷被你忽視。
既然如此,為何不將注意力投注在更深刻、恆久的事物上?
偉大的古人留下來的知識與觀點,從不是為了讓我們沉溺於社群媒體上的憤怒與羞恥,更不是要我們對消息片段斷章取義、對裸體或性行為產生莫名的羞恥感。
這是多麼荒謬的現象:每個人都有身體、情慾與欲望,且沒有一個人的經驗會與另一個完全相同。這些原本應當被理解與接受的事實,在某些觀念中卻成為「禁忌」與「恥辱」。我們活在一個資訊爆炸的年代,但思想卻反而變得更狹隘。
與其緊盯著哪對明星分手了、哪個網紅又爆料了什麼,不如問問自己:這些資訊真的有讓我更了解這個世界、更靠近理想中的自己嗎?
我想這也是我喜歡哲學的原因——它讓我開始正視這些問題。
斯多葛哲學提醒我:
「別人的言語不會傷害你,真正讓你痛苦的是你對這些話語的詮釋。」
當我們選擇用一種更高的視角來看事情,生活的許多痛苦會逐漸瓦解。
回頭看,我的生活並沒有發生什麼戲劇性的轉變。但我多了一種對生活進行反思的習慣,更常檢視自己的情緒來源,少了許多自我折磨的時刻。
如果說這三個月來有什麼改變,那就是我變得比較願意「放下」那些不重要的雜音,把注意力重新拉回到自己身上,這就是斯多葛哲學對我最深遠的影響。
以上是我現階段的想法,或許仍不成熟,甚至帶有偏見,但它確實幫助我更清楚地看見自己。
寫下這篇文章,也只是想梳理自己的想法。你若看見什麼與你有所共鳴,那就太好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