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日籤詩:
「五十功名心以灰,那知富貴逼人來。更行好事存方寸,壽比岡陵位鼎台。」
籤詩故事:不知道大家會不會這樣想:「我已經多少多少歲了,怎麼還一事無成?」
尤其是看到熟識的親人、朋友功成名就,再看看自己高不成低不就的載浮載沉,內心難免會想,不知道自己此生是否有事業成功的一天。

生為普通人,希望自己能「五子登科」,本來就很正常,我也很想要啊!不過,老天爺的規劃,通常都不是一般人可以猜得到,但是為了安撫我們不安的心,所以祂特別用這首籤詩,告訴我們祂的想法。
這首籤詩的主角名叫公孫弘。他是誰呀?
公孫弘,字季,菑川薛人,西漢時的政治家。他曾經在漢武帝的時候,當過御史大夫,最後做到一人之下萬人之上的丞相。不僅如此,漢武帝為了獎賞他,還打破他的太爺爺—漢高祖劉邦,曾經和開國元老、列侯們訂下:「非劉不得稱王,非功不能封侯」的規定,將公孫弘封為平津侯,那時候他已經是七十多歲的長者了。
這位公孫阿伯能在七十多歲時,登上自己人生的高光時刻,到底怎麼辦到的呢?
公孫阿伯年輕的時候曾經做過薛縣的獄吏,但是因為犯罪而被免職。只是,公孫阿伯家裡很窮,失業後的阿伯為了賺錢有口飯吃,只好去牧豬。

就在所有人以為他這輩子大概以牧豬收場時,他竟然拿起書卷開始讀書。他削了竹青抄寫《春秋》朗讀背誦,鑽研起儒家學說。這時候,他大約四十歲。孔老夫子是十五志於學,公孫阿伯是四十志於學。
經過了二十年的學習,六十歲的公孫阿伯逐漸成為當地有名的學者,當時剛好漢武帝當上皇帝沒多久。這位年輕氣盛的小皇帝為了實現自己的抱負,開始在全國各地徵選賢良,於是公孫阿伯被推薦入京。只不過,對於阿伯提出的政策,漢武帝並不欣賞,所以就把他晾在一邊,自覺沒趣的公孫阿伯只好送上辭呈,回家鄉去了。
都六十多歲了,好不容易有個機會可以當官,卻得不到皇帝的賞識,這下應該沒戲唱了吧?!看起來好像是這樣。
沒想到,幾年之後,漢武帝終於鞏固了自己的權利,他再次徵選賢良。公孫阿伯本來不想參加,但是家鄉的朋友們還是自作主張地推薦他。於是,公孫阿伯又再次去見了漢武帝。
沒想到,這次漢武帝竟然對他很欣賞,給了他博士的職位。這次,阿伯像是坐上了噴射機一樣,官位一直升,先是當上了御史大夫,後來又加官晉爵,不僅封侯,還當上丞相。事業的發展,就像倒吃甘蔗一樣,越嚼越甜啊!
不負責任解籤:
看完這故事,是不是覺得特別激勵人心?根本是在打特效雞血一樣。

坊主覺得,公孫阿伯之所以能成功,運氣的成分當然是有的。但是,在運氣之外,他的過往歷練與他自己的態度,也加了很多分數。
首先,他當過獄吏,見識過社會最底層的世界,自己也犯過錯,因而被免職。然後為了生活,他還去牧豬,這些歷練都是書上學不到了。也正因為他被生活搥打過,所以當他再次拿起書本進修時,就不像年輕時讀書一樣,想要快速求成。
這一次的學習,反而能將理論與實際相互驗證,學到的不只是字面上的知識,還有因為生命與生活累積,所得到的不同見解。而這些見解,不僅得到很多人的認同,同時也打開自己的知名度,所以他才會被推薦為賢良文學之士。
但是,就算如此,他的復出之路也不順利。因為第一次被推薦後,因為沒得到老闆的賞識,只好包袱款款回家去。
只是,他可以在幾年之後,又被人推薦為賢良,可就厲害囉!這表示他回鄉之後,不僅沒有抱怨東,抱怨西,反而是繼續研究學問,保持與外界的連結,讓自己有適度的曝光量,讓大家可以繼續認識他,而且是那種被人欣賞與認同的認識。
而且在第二次又被推舉為賢良時,他對漢武帝這位老闆也有了一定程度的認識,所以知道要如何支持他,因此他後來才會被大大地重用。
籤詩吉凶:
坊主認為,這是一支相信每個人都有自己的時間線,我們要做的不是探問運氣何時來,而是以平穩踏實的態度累積能量,並保持與外界的連結,這樣當好運靠近時,我們才能歡喜接住好運的上籤。

我猜想,公孫阿伯在當獄吏被免職時,心裡應該是萬分沮喪與絕望。那時候的他都已經四十歲了,當時候的人壽命又不像現代人這麼長,他大概覺得自己此生與功成名就無望了。即便如此,他願意彎下腰去牧豬,願意重拾書本學習,這些態度都是很難得的。
而在第一次被推薦賢良時,他也是無功而返,可見生命給他的錘鍊,真的非常大力。但是他還是持續累積實力,同時讓人看見他的成長。如果過程中,他因為覺得羞愧、絕望或怨恨而放棄的話,那就沒有後來的好運了。所以老天爺用這首籤詩告訴我們,持續抱持著成長的態度,好運一定會讓我們碰到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