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周書》洛誥

雷冥-avatar-img
發佈於尚書
更新 發佈閱讀 19 分鐘

1. 原文


召公既相宅,周公往營成周,使來告卜,作《洛誥》。


2. 注釋


1. 召公:周朝重臣,周公旦的兄弟,負責先期勘察與規劃新都。

2. 相宅:規劃選擇定都之地。

3. 周公:即周公旦,輔佐成王的重要賢臣。

4. 營成周:建造新的都城成周(即洛邑,今河南洛陽)。

5. 告卜:告知卜官,占卜以決定是否適宜。

6. 洛誥:《尚書》篇名,此文即為記述定都洛邑的詔書。


3. 白話文


召公已經完成了選定都城的位置,周公前往建設成周,並派人來向卜官通報卜問事宜,於是作成了《洛誥》這篇文告。


4. 總結


本句交代《洛誥》的背景與目的,是記錄周公選定並建設洛邑(成周)為新都的歷史文件,也表現出周人定都之事的謹慎與對天命的敬畏。


啟示


定都大事須經慎重規劃與天命占卜


賢臣如召公、周公在國家基業中擔任關鍵角色


《洛誥》作為政治與歷史詔書,承載建國之重任





一、


1. 原文


周公拜手稽首曰:「朕復子明辟。王如弗敢及天基命定命,予乃胤保大相東土,其基作民明辟。予惟乙卯,朝至于洛師。我卜河朔黎水,我乃卜澗水東,瀍水西,惟洛食;我又卜瀍水東,亦惟洛食。伻來以圖及獻卜。」


2. 注釋


1. 拜手稽首:古代最隆重的跪拜禮,表示極度恭敬。

2. 朕復子明辟:「朕」為我,「復」為回報,「子」指成王,「明辟」意指聰明的君主。

3. 天基命定命:指上天所賦予的基業與確定的天命。

4. 胤保大相東土:「胤保」即繼承保護,「大相」指輔政重臣,「東土」即洛邑所在之地。

5. 洛師:即洛邑,成周。

6. 卜:占卜,詢問神意。

7. 河朔黎水:黃河北岸與黎水一帶。

8. 澗水、瀍水:皆為洛水支流,今河南洛陽附近的河流。

9. 惟洛食:皆被卜為吉利之地,適合定都。

10. 伻:通「奉」,獻上。

11. 圖:圖謀、規劃或地圖。

12. 獻卜:將占卜結果報告給王。


3. 白話文


周公叩頭拜手地說:「我來回報明君的命令。大王若不敢自稱已繼承了上天奠定的天命,我便作為繼承者與保護者,輔佐治理東方的人民,奠定君主的基業。我在乙卯日早上來到洛邑。我曾在黃河北岸黎水一帶占卜,又占卜了澗水東邊與瀍水西邊,這些地方都顯示適合作為洛邑之地;我又占瀍水東邊,也是適合作為洛邑之地。我現在將規劃的地圖與占卜的結果呈上。」


4. 總結


周公表達對王命的尊重,陳述自己占卜並選定新都洛邑的位置,強調選址經過慎重考察與天命印證,並向王呈上圖與卜辭。


啟示


建都必須謹慎規劃、順應天意


忠臣應主動承擔輔佐國事的責任


重視地理、天命與占卜的合一,是古代政治行為的重要原則





二、


1. 原文


王拜手稽首曰:「公不敢不敬天之休,來相宅,其作周匹,休!公既定宅,伻來,來,視予卜,休恆吉。我二人共貞。公其以予萬億年敬天之休。拜手稽首誨言。」


2. 注釋


1. 拜手稽首:最恭敬的跪拜禮,雙手叩地、低頭至地。

2. 敬天之休:「休」為福,指敬重上天所賜的福分。

3. 相宅:協助選擇都城地址。

4. 作周匹:「匹」意為配,意指與周朝相匹配或配合的好地方。

5. 伻來:通「奉來」,指將占卜結果與圖報上。

6. 休恆吉:吉祥不斷,持久的吉兆。

7. 共貞:共同作為證明。

8. 萬億年:極言長久,表示永遠。

9. 誨言:教誨之辭。


3. 白話文


王叩頭拜手說:「公不敢不敬奉上天所賜的福氣,前來協助選擇建都之地,這裡確實是能與周朝相配的好地方,真是吉祥!公既然已定好新都之地,又來把占卜結果呈上,這的確是長久的吉地。我們二人共同作為見證。公啊,你要替我世世代代敬奉上天所賜的福分。叩頭拜手,感謝你的教誨。」


4. 總結


成王對周公協助選定新都表示感謝與讚賞,強調此地為天命所定的吉地,並託付周公代王長久奉行天命。


啟示


天命與臣子之忠誠相輔相成,國運可昌


君臣合作、共同承擔,是治國安邦的基石


謙遜受教、感恩協助,是領導者的重要品德





三、


1. 原文


周公曰:「王,肇稱殷禮,祀于新邑,咸秩無文。予齊百工,伻從王于周,予惟曰:『庶有事。』今王即命曰:『記功,宗以功作元祀。』惟命曰:『汝受命篤弼,丕視功載,乃汝其悉自教工。』

孺子其朋,孺子其朋,其往!無若火始焰焰;厥攸灼敘,弗其絕。厥若彝及撫事如予,惟以在周工往新邑。伻向即有僚,明作有功,惇大成裕,汝永有辭。」


2. 注釋


1. 肇稱殷禮:開始採用殷商的禮制。

2. 咸秩無文:「咸秩」指祭祀的等級安排,「無文」指尚未有具體章程與制度。

3. 齊百工:整齊調配各類工匠。

4. 庶有事:可能有許多事需要處理。

5. 宗以功作元祀:以功績來確定宗廟主神、創立最初的祀典。

6. 受命篤弼:接受天命而誠篤輔佐王室。

7. 孺子其朋:年輕人要團結同伴。

8. 無若火始焰焰:不要像火剛起時旺盛卻短暫。

9. 灼敘:指火勢延續的秩序,比喻行事有條理、有持久性。

10. 厥若彝及撫事:按照典常制度與妥善管理事務。

11. 明作有功:明智地成就功業。

12. 惇大成裕:敦厚、大功告成而富裕。

13. 永有辭:永遠留下美名與記錄。


3. 白話文


周公說:「大王,您初起便效法殷商的禮制,在新都舉行祭祀,但祭祀的規章尚未明確。我調齊各類工匠,帶他們從周來到這裡,我當時只是想:『或許有事要做。』如今大王下令說:『記錄功績,以功績來立宗廟主神。』又命我說:『你受命輔政,要大視功勳,因此你要親自教導工匠們。』

年輕人們應當結為夥伴,一起努力前往!不要像火焰剛起時那樣旺而不持久;要像那穩定延續的火勢,不要斷絕。你們要按照典章制度與我一樣管理事務,讓周的工匠都能前往新邑。你們將來若有良好的助手,明智成事、敦厚且成就巨大並帶來富足,你們就能長留佳名。」


4. 總結


周公強調效法殷禮與建立祭祀制度的重要,並勉勵工匠團結努力,持續奮進,不要半途而廢,期許他們創造大業並留名後世。


啟示


制度建立須從功績與典章出發,依據實際表現立宗祀


工匠與群體協作需持續發展,不可一時熱情而後乏力


君臣各司其職,才能建立持久的政功與文化基礎





四、


1. 原文


公曰:「已!汝惟沖子,惟終。汝其敬識百辟享,亦識其有不享。享多儀,儀不及物,惟曰不享。惟不役志于享,凡民惟曰不享,惟事其爽侮。乃惟孺子頒,朕不暇聽。

朕教汝于棐民,彝汝乃是不蘉,乃時惟不永哉!篤敘乃正父罔不若予,不敢廢乃命。汝往敬哉!茲予其明農哉!彼裕我民,無遠用戾。」


2. 注釋


1. 沖子:年幼、年少之人,此處指位低或經驗不足者。

2. 百辟享:諸侯大夫等對王朝的祭享與禮遇。

3. 儀不及物:禮儀未能符合實際用途或應物之宜。

4. 不役志于享:不要一心只追求祭享表面儀式。

5. 爽侮:輕慢不敬的態度。

6. 頒:發言、妄言。

7. 棐民:輔佐人民,意為治理百姓。

8. 不蘉:不要像蠻夷那樣無禮、無德。

9. 篤敘乃正父:深厚遵從你正道的父親(指先人、典範)。

10. 明農:明察農事、重視農政。

11. 裕我民:使人民富足。

12. 無遠用戾:不要因為遙遠或困難就違背道義。


3. 白話文


周公說:「好了!你年紀尚輕,未來任務很重大。你要謹慎了解各位大夫的祭享,也要了解那些未被祭享者的原因。若只講究禮儀而不顧實際內容,就是不當的祭享。不要把心思用在外表的祭祀上,人民也會說這不是真祭,只會顯得輕慢。

如今你們年輕人總愛發言,我沒時間一一傾聽。

我教你治理人民,要遵守常法,不要像蠻夷那樣無知無德,否則終難長久。你要誠懇繼承你正道的祖先,不可輕棄你的使命。你去吧,務必敬慎!我要特別提醒你重視農業,因為它能使人民富裕,不要因為地遠或事難而偏離正道。」


4. 總結


周公勉勵後輩不要只重形式而輕實質,治國應注重德政與農業根本,不可輕視教訓與責任,並應繼承先人之道,實事求是,謙恭為政。


啟示


禮儀應合乎實用,不能流於形式主義


為政之人應重德治與民本,尤其重視農業生產


年輕領導者須謙虛學習,繼承先人道統,不可妄為





五、


1. 原文


王若曰:「公!明保予沖子。公稱丕顯德,以予小子揚文武烈,奉答天命,和恆四方民,居師;惇宗將禮,稱秩元祀,咸秩無文。惟公德明光于上下,勤施于四方,旁作穆穆,迓衡不迷。文武勤教,予沖子夙夜毖祀。」王曰:「公功棐迪,篤罔不若時。」


2. 注釋


1. 王若曰:王說道。

2. 明保:忠誠明智的輔佐者。

3. 予沖子:我年幼的兒子,即指新即位的年輕君主。

4. 丕顯德:宏大顯著的德行。

5. 揚文武烈:發揚文王與武王的功業。

6. 奉答天命:承擔天命並報答上天。

7. 和恆四方民:使四方百姓和睦安定。

8. 居師:執掌軍政或朝政之事。

9. 惇宗將禮:尊敬宗廟並主導禮儀。

10. 稱秩元祀:妥當安排重大祭祀。

11. 咸秩無文:皆有條理且不華飾。

12. 穆穆:和諧莊嚴。

13. 迓衡不迷:迎合中正,不偏離正道。

14. 毖祀:慎重地舉行祭祀。

15. 棐迪:忠誠地指引、教導。

16. 罔不若時:沒有不符合時宜的地方。


3. 白話文


王說:「公啊!您是明智的輔臣,輔佐我這年幼的兒子。您擁有偉大顯著的德行,要幫助我這孩子發揚文王與武王的偉業,以此回報上天賦予的天命,使四方人民和睦安定,安定朝政。您要敬宗親,主持禮儀,安排最重要的祭祀,井然有序、質樸不浮華。

您的德行光耀上下,辛勤施惠四方,到處都能顯出莊嚴和諧,迎合中道而不迷失方向。文王與武王曾勤勞教化,現在我年幼的兒子也要日夜謹慎地執行祭祀之責。公啊,您的功勞是忠誠引導,深厚周全,沒有一事不合時宜。」


4. 總結


此段表達了王對公(即周公)的高度信任與讚譽,期望其輔佐年幼君主,發揚祖業,治理天下,使百姓安定,祭祀得當,政事合禮,彰顯德政。


啟示


國君治國須依賴賢臣輔佐,尤其在幼主時期


忠誠與德行是立政根本,政教與禮制並重


發揚先王之德,須以實踐、教化與中道為本





六、


1. 原文


王曰:「公!予小子其退,即辟于周,命公後。四方迪亂未定,于宗禮亦未克敉,公功迪將,其後監我士師工,誕保文武受民,亂為四輔。」王曰:「公定,予往已。公功肅將祗歡,公無困哉!我惟無斁其康事,公勿替刑,四方其世享。」


2. 注釋


1. 予小子其退:我這幼子(新君)將退居後位。

2. 即辟于周:就任於周都之位。

3. 命公後:任命您為攝政者。

4. 四方迪亂未定:四方尚未安定,政局仍混亂。

5. 于宗禮亦未克敉:宗廟禮儀也尚未平定。

6. 公功迪將:您的功勞在於引導治理。

7. 監我士師工:監督軍隊、官員與工匠。

8. 誕保文武受民:大力保衛文武制度,承接民心。

9. 亂為四輔:整頓天下,作為四方的輔臣。

10. 公定:您安定了政局。

11. 予往已:我才得以出行或處理其他政務。

12. 肅將祗歡:莊敬地引導臣民以致歡欣。

13. 無困哉:不要感到疲困。

14. 無斁其康事:我不會厭倦這康泰之事(即好政)。

15. 勿替刑:不可廢棄刑法。

16. 其世享:願天下世世代代都能安享太平。


3. 白話文


王說:「公啊!我這年幼的兒子將退居幕後,由您鎮守周地,命您為國政的繼任者。現在四方仍未安定,宗廟禮制也尚未整肅,您有治理與引導之功,請您繼續監督軍政官工,大力維護文武制度,承接民心,整頓混亂,成為輔佐天下的四方重臣。」


王又說:「您已安定政局,我也可以離開或去辦其他事務了。您莊敬引導,帶來歡樂,請不要感到勞累。我將永不厭倦於追求安康之政。您也不要廢棄刑法,使天下能世代安享太平。」


4. 總結


本段展現出周王對周公的極高信任與器重,委以攝政重任,強調治國必須穩定禮制與刑政並重,以期四方安寧、長治久安。


啟示


政局未穩時需賢臣攝政以固根本


禮樂與刑政並重,缺一不可


領導者應不倦於政務,保持對安康社會的執著


安定天下需靠眾臣輔佐,非一人之功





七、


1. 原文


周公拜手稽首曰:「王命予來承保乃文祖受命民,越乃光烈考武王弘朕恭。孺子來相宅,其大惇典殷獻民,亂為四方新辟,作周恭先。曰其自時中乂,萬邦咸休,惟王有成績。予旦以多子越御事篤前人成烈,答其師,作周孚先。考朕昭子刑,乃單文祖德。」


2. 注釋


1. 拜手稽首:古代表示敬意的禮節,雙手作揖叩首。

2. 王命予來:天子命我前來。

3. 承保乃文祖受命民:承接並保護你文祖(文王)所受天命的子民。

4. 光烈考武王:光耀你已故偉大的父親武王。

5. 弘朕恭:擴大我(周公)的恭敬之志。

6. 孺子來相宅:年幼的你來建立都城。

7. 惇典殷獻民:篤厚地遵循殷代的禮典,善待殷商的遺民。

8. 亂為四方新辟:整頓混亂,開創四方新局。

9. 作周恭先:成為周朝恭敬的先導。

10. 自時中乂:從今開始居中治理。

11. 萬邦咸休:使萬國都得安寧。

12. 成績:成就。

13. 以多子越御事:以眾多臣子處理政事。

14. 篤前人成烈:深切承繼前人的功業。

15. 答其師:回應先王之教誨。

16. 孚先:信守先王之志。

17. 考朕昭子刑:我已故之父昭子制定刑法。

18. 單文祖德:明示文王之德。


3. 白話文


周公行禮叩首說:「大王命我來承接並保護你文王祖先所受天命的子民,並光耀你那偉大的父親武王,我因此更加恭敬謹慎。你年幼地來規劃都城,要篤實遵循殷商的禮典,善待殷遺民,整頓天下混亂,開創四方新局,成為周朝恭敬之表率。從此居中治理,使萬邦安定,王將會成就偉業。我以眾多臣子共同治理國政,深切承繼先人的偉業,回應他們的教誨,實踐對先王的信守。我已故的父親昭子制定刑法,這正是發揚文祖(文王)的德行。」


4. 總結


此段展現周公對武王與文王的尊敬與承繼,也表明輔佐年幼新君的責任,強調要循先王之德,安撫遺民,開創新局。


啟示


領導人應尊敬並傳承祖先的德行


善用舊臣與民心可安定政局


禮法與制度建設對治國至關重要


輔政之臣應以忠信與先王的教誨為準繩





八、


1. 原文


伻來毖殷,乃命寧予以秬鬯二卣。曰明禋,拜手稽首休享。予不敢宿,則禋于文王、武王。惠篤敘,無有遘自疾,萬年厭于乃德,殷乃引考。王伻殷乃承敘萬年,其永觀朕子懷德。


2. 注釋


1. 伻來:使者來。

2. 毖殷:安撫殷人,謹慎處理殷事。

3. 秬鬯:用黑黍與香草釀成的祭祀用酒。

4. 二卣:兩個盛酒的青銅器。

5. 明禋:明日舉行盛大祭祀。

6. 拜手稽首休享:行大禮,敬拜並獻祭以表感謝與尊崇。

7. 不敢宿:不敢延遲。

8. 則禋于文王、武王:馬上祭祀文王與武王。

9. 惠篤敘:恩惠深厚而有次序。

10. 遘自疾:遭受自身的災禍。

11. 萬年厭于乃德:萬年以來都滿足於你的德行(意指德澤長久)。

12. 引考:繼承祖考(先王)。

13. 王伻殷乃承敘萬年:王的使者代表殷人接受長久秩序。

14. 永觀朕子懷德:永遠觀察、期望我子孫懷抱德行。


3. 白話文


使者來安撫殷人,命我接受兩個盛滿秬鬯的卣,說將在明日舉行祭祀。我行禮叩首以示敬意。我不敢延遲,就馬上祭祀文王與武王。上天的恩德深厚而有序,願不要讓我遭遇自身災禍,萬年以來都能以你的德行為滿足,殷人也能繼承祖先之德。王的使者代表殷人接受這長久的安排,希望未來能長久觀察我子孫皆懷德行。


4. 總結


這段記錄周公代王祭祀先王、安撫殷人之舉,強調不延祭禮,期盼德行延續,天下久安。


啟示


安撫舊民須結合禮儀與德政


尊祖祭祀乃王者政德之本


子孫能否懷德,是政權穩固關鍵


德行與秩序才能使王朝萬年綿延





九、


1. 原文


戊辰,王在新邑烝,祭歲,文王騂牛一,武王騂牛一。王命作冊逸祝冊,惟告周公其後。

王賓殺禋咸格,王入太室,祼。王命周公後,作冊逸誥,在十有二月。惟周公誕保文武受命,惟七年。


2. 注釋


1. 戊辰:天干地支紀日,指某一日。

2. 新邑:新建的都邑,即洛邑(成周)。

3. 烝:冬祭之一,為年終祭祖儀式。

4. 祭歲:歲終之祭。

5. 騂牛:赤毛公牛,用於大禮祭祀。

6. 作冊逸祝冊:製作祭祀與宣誥所用的文書冊簡。

7. 王賓殺禋咸格:王與群臣一同完成了殺牲與禋祭,祭祀皆得神明接受(咸格)。

8. 太室:宗廟之正室,最尊之殿堂。

9. 祼:行祼禮,即不設酒食的敬禮儀式。

10. 作冊逸誥:撰寫冊命與誥命文書。

11. 惟十有二月:即十二月。

12. 誕保文武受命:大力保守文王武王所受之天命。

13. 惟七年:指周公攝政七年。


3. 白話文


戊辰這一天,天子在新建的都邑舉行冬祭,祭祀歲終,並用赤色公牛各一頭祭祀文王與武王。王下令製作冊文與祝文,並將此事告知其繼承人。

王與群臣完成殺牲與禋祭儀式,祭祀皆蒙神靈降格接受。王進入太室舉行祼禮,然後命繼任周公之人撰寫冊命與誥命。這是在十二月之事。周公自文王武王受命以來,至今已承保天命七年。


4. 總結


此段記述周成王在成周行冬祭並交政予周公繼任者,彰顯宗廟祭祀與王權交替的重要儀典。


啟示


政權交接須以祭祀與文書昭示天命


宗廟儀典象徵國本與合法性


承先啟後需恭敬神明與祖德


政治穩固來自對天命的敬畏與儀制的遵守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雷冥的沙龍
19會員
665內容數
雷冥的沙龍的其他內容
2025/05/12
1. 原文 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 2. 注釋 1. 成王:周朝第二代君王,武王之子。 2. 在豐:居於豐地,即周原(今陝西長安)。 3. 欲宅洛邑:想要建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 4. 使召公先相宅:命召公(周初賢臣)先去規劃營建。 5. 作《召誥
2025/05/12
1. 原文 成王在豐,欲宅洛邑,使召公先相宅,作《召誥》。 2. 注釋 1. 成王:周朝第二代君王,武王之子。 2. 在豐:居於豐地,即周原(今陝西長安)。 3. 欲宅洛邑:想要建都於洛邑(今河南洛陽)。 4. 使召公先相宅:命召公(周初賢臣)先去規劃營建。 5. 作《召誥
2025/05/12
一、 1. 原文 王曰:「封,以厥庶民暨厥臣達大家,以厥臣達王惟邦君,汝若恆越曰:『我有師師、司徒、司馬、司空、尹、旅。』曰:『予罔厲殺人。』亦厥君先敬勞,肆徂厥敬勞。肆往,奸宄、殺人、歷人,宥;肆亦見厥君事、戕敗人,宥。」 2. 注釋 1. 厥庶民:他的平民百姓。 2.
2025/05/12
一、 1. 原文 王曰:「封,以厥庶民暨厥臣達大家,以厥臣達王惟邦君,汝若恆越曰:『我有師師、司徒、司馬、司空、尹、旅。』曰:『予罔厲殺人。』亦厥君先敬勞,肆徂厥敬勞。肆往,奸宄、殺人、歷人,宥;肆亦見厥君事、戕敗人,宥。」 2. 注釋 1. 厥庶民:他的平民百姓。 2.
2025/05/12
一、 1. 原文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厥誥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 2. 注釋 1. 明大命:宣明上天所賦予的重要命令。 2. 妹邦:弟
2025/05/12
一、 1. 原文 王若曰:「明大命于妹邦。乃穆考文王肇國在西土。厥誥毖庶邦庶士越少正御事,朝夕曰:『祀茲酒。惟天降命,肇我民,惟元祀。天降威,我民用大亂喪德,亦罔非酒惟行;越小大邦用喪,亦罔非酒惟辜。』」 2. 注釋 1. 明大命:宣明上天所賦予的重要命令。 2. 妹邦:弟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雙11於許多人而言,不只是單純的折扣狂歡,更是行事曆裡預定的,對美好生活的憧憬。 錢錢沒有不見,它變成了快樂,跟讓臥房、辦公桌、每天早晨的咖啡香升級的樣子! 這次格編突擊辦公室,也邀請 vocus「野格團」創作者分享掀開蝦皮購物車的簾幕,「加入購物車」的瞬間,藏著哪些靈感,或是對美好生活的想像?
Thumbnail
周赧王五十二年,秦王嬴稷命白起發兵南陽,韓王欲割地求和,未料上黨太守馮亭連夜遣使者向趙王丹求援。 趙王趙丹見之大喜,決意傾國而戰。 ※ 兩年後,趙國邯鄲。 「陛下,您千萬不可聽信奸佞讒言。自烈侯開基,武靈王中興以來,趙國經歷風雨飄搖,好不容易才走至今日局勢--咳,」藺相如的侍從趕緊
Thumbnail
周赧王五十二年,秦王嬴稷命白起發兵南陽,韓王欲割地求和,未料上黨太守馮亭連夜遣使者向趙王丹求援。 趙王趙丹見之大喜,決意傾國而戰。 ※ 兩年後,趙國邯鄲。 「陛下,您千萬不可聽信奸佞讒言。自烈侯開基,武靈王中興以來,趙國經歷風雨飄搖,好不容易才走至今日局勢--咳,」藺相如的侍從趕緊
Thumbnail
魯桓公本想調和宋、鄭兩國的不和,豈料宋莊公不領情,魯桓公改與鄭厲公結盟⋯⋯
Thumbnail
魯桓公本想調和宋、鄭兩國的不和,豈料宋莊公不領情,魯桓公改與鄭厲公結盟⋯⋯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武王伐紂辛,東周都鎬京。
Thumbnail
周桓王的大軍來到鄭國境內的繻葛,排出左中右三隊陣勢。鄭莊公也親自上陣。
Thumbnail
周桓王的大軍來到鄭國境內的繻葛,排出左中右三隊陣勢。鄭莊公也親自上陣。
Thumbnail
鄭國非常強盛,以寡擊眾仍能旗開得勝。周桓王下令將蘇忿生封地中的十二個城邑交給鄭國,並且收回鄭國的四個城邑。
Thumbnail
鄭國非常強盛,以寡擊眾仍能旗開得勝。周桓王下令將蘇忿生封地中的十二個城邑交給鄭國,並且收回鄭國的四個城邑。
Thumbnail
鄭莊公聽從兒子公子突的計謀,大敗北戎以後,鄭莊公就重新以不朝覲天子的罪名討伐宋國,更找來齊國和魯國幫忙。
Thumbnail
鄭莊公聽從兒子公子突的計謀,大敗北戎以後,鄭莊公就重新以不朝覲天子的罪名討伐宋國,更找來齊國和魯國幫忙。
Thumbnail
蜀漢降魏之後,譙周並沒有跟著劉禪北上入洛。 他走到漢中就不去了。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心心念念要邀請譙周來他身邊當官,為著是什麼? 當譙周抵達洛陽,仍不願為晉服務,促使司馬炎頒布了一條禁令。同時,這個勸劉禪投降的老學者,其真面目也隨之揭曉。 那也是串起整篇《蜀書十二》的關鍵。
Thumbnail
蜀漢降魏之後,譙周並沒有跟著劉禪北上入洛。 他走到漢中就不去了。 然而,晉武帝司馬炎卻是心心念念要邀請譙周來他身邊當官,為著是什麼? 當譙周抵達洛陽,仍不願為晉服務,促使司馬炎頒布了一條禁令。同時,這個勸劉禪投降的老學者,其真面目也隨之揭曉。 那也是串起整篇《蜀書十二》的關鍵。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