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年輕時,哪本書對你產生終身的影響?」若問我,我會毫不猶豫地回答:劉曉莉所著已故美國柏克萊大學校長的《田長霖的柏克萊之路》(1997年),無疑是影響我最深的一本書。這本書如同一盞明燈,照亮曾在陰影處的我前行的方向。
21歲時獨自遠赴美國的田長霖,在1950年代那個白人至上的社會裡,身為亞裔學生,他不僅親身經歷對有色人種的歧視,也遭受指導教授對外籍生的種種不平等對待。但他並未因此氣餒,反而以最短的時間完成碩博士學位。
🗽將阻力轉化為助力
取得柏克萊大學助理教授職位後,田長霖卻面臨不平等的待遇——他被安排與博士班學生共用研究室,而非與同職級的美籍教授同處。面對此種降級對待,他並未糾結於不公,反而視此為珍貴的機會,善用每天與博士生交流的時間來改善自己的英語口語表達能力。
即使在教學生涯初期,大學部學生反映他的口音嚴重影響教學質量,他也未氣餒。反之,他在講義編排與黑板表達上下苦功,終能以清晰且富趣味的方式,呈現課程邏輯與重點。憑藉豐富的教學內容與敬業精神,不到三年,在二十六歲時就榮獲柏克萊大學「傑出教授獎」,成為當時最年輕的得主。
🌎學術成就與領導風範
在學術領域上,田長霖不僅成為「熱輻射」研究的權威,更在1990年,在世人矚目下成為柏克萊大學第七任校長。然而,就在他與妻子入住校長官邸的第一晚,卻發生鐮刀刺客闖入的驚險事件。當時與妻子幸運逃過一劫的田長霖,隔天仍以安撫全校師生為優先,展現出領導者的高度與氣度。
「化阻力為助力」、「謀事在我,成事也在我」、「自逆境中創造契機」——這些田長霖長年奉行的信念,正是他在七年任期中完成校方託付、肩負大學重責的堅強後盾。
🏃啟發我前行的座右銘
他的核心信念——「化阻力為助力」、「謀事在我,成事也在我」、「自逆境中創造契機」——成為我能繼續在職場前行的座右銘。環境中的逆境與不友善,從來不是自己向下沉淪的理由。他人的偏見也不該界定我的能力極限。面對不公與歧視,正是自我加速成長、提升競爭力的契機。當我能夠抬頭奔跑在屬於自己的跑道上,那些「道不同不相為謀」的人與事,也自然會被遠遠拋在腦後。
田長霖(Tien Chang-lin,1935年7月24日-2002年10月29日)的一生,讓我相信,一個人的成功不只是成就的堆疊,而是源自內心那一套堅不可摧的價值觀。他教會我:即使走在漆黑的道路上,也不要停下腳步;即使面對布滿荊棘的旅程,也要勇敢前行,因為我內心有光,有信念。
若此刻的你正旅居歐美求學或工作,苦於無法突破外界對你的限制,希望畢業於建國中學以及國立臺灣大學機械工程學系田長霖校長的學術生涯奮鬥史,能幫助你更堅定相信——無論環境多麼艱難,只要心中懷抱堅定的核心信念,都能在自我超越中找到成功與自我實現(self-actualization)的道路。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