財富自由的旅程,不只是金錢的流動,更是一場價值與信念的轉變。
今天,是我們擴張金錢思維的第三天。我試著更深入地對話自己,問問那個從小以來一直學習著「怎麼花錢」的自己——他心中究竟是如何看待金錢的?
1. 小時候的金錢信念
我對金錢的第一印象,其實是一種小心翼翼。「錢不能亂花」、「不要亂花錢」、「錢很難賺」。這些話語,構成我童年時期的金錢觀。在那樣的環境裡,休閒是奢侈的,放鬆是不應該的,因為「那樣會亂花錢」。
如今,我選擇保留對金錢謹慎的態度,但不再活在匱乏的焦慮裡。我想放下「休閒就是浪費」的舊信念,因為我終於明白——真正的富足,是允許自己在身心充電的同時,也知道那是一種投資。
2. 提高收入的新行動
如果我希望錢為我工作,那我也要成為更具創造力與主動性的自己。
這一週,我決定嘗試的實驗性行動有:
- 製作部落格,分享理財與生活反思
- 整理自己的電子書並推廣
- 嘗試接案與發展多元收入來源
- 主動串聯資源、建立合作關係
這些都還在起步階段,但我相信,只要持續累積,一定會成為財富流的一部分。
3. 如果我明天獲得100萬
我常問自己:「當錢真的來到我手上時,我會怎麼使用它?」
我的規劃會是使用 1:2:7 法則:
10萬元:家用與孝親,讓家人安心,是我一直以來的願望
20萬元:更新電腦與工作設備、報名進修課程
70萬元:投入股市與保險系統,打造穩定被動收入
這樣的分配,反映了我對安全感、學習成長,以及長期穩定財務結構的重視。錢不是炫耀的工具,而是讓人安穩、可持續生活的根基。
4. 如果內心已經是富足的
這是一個關鍵問題。
當我心中已經感受到富足,我的金錢決策會變得不同。我不再只是為了省錢而省錢,而是明白每一筆支出背後的意義與價值。
即使是花費,我也會問:
「這是否帶來長期的效益?是否讓我更接近自由?」
富足,不是帳面上的數字,而是一種有選擇權的平靜與自由。
今日反思:
我選擇為了豐盛而前行,也學會相信,價值的流動,會在我付出與行動中悄悄展開。
喜歡本文章,記得點愛心支持,在您們的鼓勵下,可以獲得滿滿情緒價值,創作更多文章喔!