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的年度目標之一是:每季創造一個新體驗,於是 Q2 我選擇參加白沙屯媽祖進香。
先前只有看過轉播、聽他人分享,但從來沒有參與過,也恰巧目前是自由工作者,時間較有彈性,就決定好好去體驗一次。
為此也做了功課,了解大致的過程與儀式、準備需求,也和參與過的朋友請教,最終決定從回程(也就是 5/4 半夜刈火結束)加入,後來實際下馬(aka. 結束)則是 5/5 一早,從北港走到斗南。
這 38 小時的經歷,過程神奇,而延續的副作用,則悄悄重塑了我的生活。
神奇的過程是這樣的
在高鐵嘉義站,幾分鐘就搭上免費接駁車。跟著人潮,順順走到朝天宮,擠得進去,也擠得出來。
用餐的店家一開始有很多空位,入座沒多久就全部客滿。找洗手間時,意外發現香客大樓開放的演藝廳,於是在一群早已鐵腿的人們中開始補眠(而我其實都還沒開始走)。
才走三小時就鐵腿的我,順利搭上"累了請上車",直接前進到隊伍最前端,於是空出兩小時休息,等待神轎選擇方向。
未料神轎的各種停駕、擇廟地、午休,前後變成休息八小時,直接把半夜該睡的時數補回來。正午時刻,還被身邊的姐姐拎去開放冷氣的車上休息。
後續走往斗南的路上,即便太陽再大,沿路都有風。當晚被火鍋店收留過夜,甚至免費供餐。也因此遇到資深的香燈腳大哥大姐,分享各種秘訣與神奇故事。隔天一早還被拎去解鎖符令組的志工,意外獲得符令。
真正為進香體驗劃下句點的,是我延遲兩個半月的生理期終於報到,身體強制要求休息。
三個副作用
進香體驗結束一週後,我明顯感受到三個「副作用」:變得早睡早起、對身體狀態的感知更敏銳、更容許自己慢下來/停下來。這些變化看似微小,卻悄悄重塑了我的生活。
[1] 變得早睡早起:現在大約十點到十一點會開始有睡意,每天早上七點到八點就會自然醒。過往可能到半夜都會處於亢奮狀態,腦袋遲遲無法關機。
過去常以為,調整作息得靠強制力與意志力,但這次非理性的行走,反而讓身體拿回了節奏。
[2] 對身體狀態的感知更敏銳:我其實一直是個思緒跑得比身體快很多的人,會因為過度投入、用力,而忽略了身體當下的狀態與需要。
而這段時間,發現到就算思緒還是會想跑在前,在那個當下,我會更有意識地去觀察身體有什麼感受與反應,然後選擇較為平衡的行動。
[3] 容許自己慢下來/停下來:這特別出現在一對一諮詢裡,過往互動時,即便行為上可以做到有耐心地傾聽,以及停頓時等待,但內心深處,仍會想要以某種節奏推進,進而有各種內心小劇場。
這一週以來的晤談,我發現內心深處的那股「想要」淡化了,更能夠在傾聽時,內外都是一致地傾聽,而停頓時,就只是好好地等候,更處於那個當下,不求快。
如果問我未來是否還會再參與進香,我想我會。
但為的不是累積新體驗、結緣或信仰的實踐。
而是為了每年都有個機會,在短短的時間裡,去感受高密度的人情世故,以及那些理性難以介入的善意。
然後,重新審視自己之於龐大群體的關係,不急著找到意義,就靜靜觀察,那些隨著行走浮現的意念、回應與作為。
因為在那上萬人的隊伍中,我曾感到渺小,也因此被提醒:我無需證明什麼,僅僅存在,就已足夠。