自從3月17日來到這份新工作後,我常常感受到深深的壓力。一開始我以為壓力單純來自金錢,畢竟我是在兼職的狀態下工作,等於是「有工作才有收入」,而收入也遠遠不夠應付我目前的生活需求。
3月的薪水發下來後,我才真正體會到所謂的「捉襟見肘」。雖然4月的保險費是用信用卡支付、延到5月才扣款,但這些延後的開銷仍然壓在我心頭。再加上我每個月還有貸款要還,導致我即便有收入,也無法存下任何一筆錢。
我曾請 ChatGPT 協助我分析目前的資產情況。雖然理論上我的薪水勉強可以支撐目前的生活,但完全無法達到儲蓄的目標。尤其我預計9月要出國兩週,預估需要約25,000元的旅費,雖然現在手上有21,000元,但還是感到極大的壓力。除了旅費,我還想每個月存點錢到不同的帳戶:緊急備用金、孝親費(節日紅包)、投資基金、保險費用,以及每月的貸款還款額。當我把這些都列出來後,我才真正意識到自己的收入根本無法支撐這些基本目標,這也是我焦慮不安的核心原因之一。
另一個金錢焦慮的來源,是我與男友有結婚的打算。手頭上僅有的一筆現金,讓我內心產生極大的掙扎:
我該拿去投資,期待有額外收入? 還是該優先還清60萬的貸款? 又或者應該先保留起來,作為未來結婚所需的資金? 我真的不知道哪一個才是最重要的。
這種「什麼都想做,什麼都不夠」的狀態,不只出現在金錢上,也延伸到了時間管理。我一直很想準備驗光師考試,但因為拖延和惰性,常常讀書只持續1、2天就放棄,常常一有朋友邀約就拋下書本出門,事後雖然開心過,卻又陷入懊悔之中。
我想要每天都能畫圖、看書、學習、運動,甚至學樂器(12孔陶笛與電子琴),但最常做的卻是滑手機、追劇、沉浸在3C世界裡。這樣的日子讓我更焦慮,更恨自己為什麼無法把時間用得更好。
6月份我打算每月回家三趟,除了可以碰面家人、幫忙果園,也可以練習電子琴(它只有家裡才有)。這些規劃都是我努力找回生活主導權的一部分,但我知道,要擺脫焦慮,不是光有目標就夠了,而是要開始「實踐」。
於是我決定重新整理自己的人生財務與時間系統:
- 建立現金流紀錄:掌握每月收支,釐清可消費與可儲蓄金額。
- 設定明確儲蓄目標:旅費、貸款、孝親費、緊急預備金,按優先順序逐步儲備。
- 時間管理再設計:排定學習時間、休閒時間、練琴時間,避開3C陷阱。
- 每週檢視進度:不責怪過去的自己,只專注於每一次的「再出發」。
我知道自己還不夠完美,但我正在學習如何與自己的焦慮和平共處,並且一步一步靠近理想的生活節奏。也許日子仍然緊繃,也許壓力仍會出現,但我希望,這次我可以不再只是感受壓力,而是學會怎麼轉化壓力,活出自己期待的模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