讀書會分享,AI逐字稿內容

個人化財務報表
上次談到財務報表的概念,這次想延續這個話題,聊聊我們到底該不該花錢「買」一些東西——不只是物品,而是時間、經驗、未來可能的成果。這其實是個很關鍵的思考點,因為我們常常卡在「錢是不是不見了?」這樣的焦慮裡。
但其實,錢從來沒有不見,它只是轉換了形式。透過財務報表這樣的工具,可以換個角度、更抽離地去看「錢的流向」。
勞力、金錢與夢想的三角關係
我們上次提過,我們到底是靠「勞力賺錢」,還是「金錢賺錢」?這次,我們要加入新的元素:夢想與目標。
當你把夢想和目標納入思考,你會發現,你目前的生活狀態可能落在不同的「象限」裡——
- 受控的時間與金錢、沒有明確夢想與目標: 每天忙碌,卻說不上自己在做什麼,長期下來失去熱情。
- 有夢想,但時間與金錢受限: 心中有想做的事,卻被現實拉住腳步。
- 不受控的時間與金錢,缺乏實際目標: 看似自由,但缺乏重心與方向。
- 最理想狀態:時間與金錢自由,能專注追夢與實踐目標。
這四種狀態,你目前在哪裡?你想往哪裡走?
財務槓桿的真正關鍵:時間 × 資本
這裡我們就要談談「財務槓桿」。
我們手上最大的槓桿資源之一,其實就是「時間」。
比如說,你單筆投入一筆資金進行投資,隨著時間拉長,會產生複利效應,這就是槓桿效益的展現。
同樣地,如果你懂得「買別人的時間」,也能讓時間產生價值──就像買迪士尼快速通關券,用錢買時間,節省排隊的成本。
人力資本 vs 財務資本:兩種不同的資產
我們有兩種主要資本:
- 人力資本:身心健康、人脈、知識、技術、信用等
- 財務資本:現金、證券、不動產等
有些人力資本,雖然無法用金錢衡量,但卻能實質影響我們的收入與支出。例如:一堂健身課雖然花了 1 萬元,卻可能提升你的體力與精神狀態,進而讓你工作效率提升、收入增加。
從損益表與資產負債表,視覺化金錢流向
我們可以透過兩張財務報表來看清楚自己的現況:
- 損益表(P/L):反映你目前的收入與支出。
- 收入 – 支出 = 盈餘
- 如果支出大於收入,那就是虧損。
- 資產負債表(B/S):反映你當下擁有的資產與負債狀況。
- 資產 = 負債 + 權益
- 例如:你買了一間300萬的房子,貸款100萬,自備200萬,那這200萬就是你的「權益」。
也可以把「無形資產」納入思考:例如健康、壓力、知識、甚至未來的稅負,都可能影響你的財務結構。
對焦你的夢想:套用財報工具看目標可行性
假設你的夢想是獲得一個學位,那你可以從三種資本來盤點:
- 人力資本:你是否有學習能力、精神體力能力?
- 財務資本:你是否有能力支付學費?是否會產生貸款?
- 時間資本:你能撥出多少時間準備與完成學業?
再套用資產負債表與損益表的思維,你就能具體地評估這個夢想是否可行,投資報酬率是否值得。
引入 PDCA 循環:調整財務狀態以符合人生目標
- 檢視最佳化:Plan(計畫)→Do(執行)→Check(檢視)→Adjust(調整)
- 內耗自己:Plan(計畫)→Delate(延遲)→Cancel(取消)→ Apologize(道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