媽媽只有一雙手、一張嘴巴,經常覺得想好好念故事,好好顧及每個孩子的需求,但要在緊湊的時間裡養成孩子的好習慣,不只自己努力,也非常需要與孩子間的默契。
雖然自己不是全職媽媽,也無法趕在最早放學時間(16:00)準時接小孩下課。但在有限的時間內,讓小孩培養閱讀習慣,這是不變的堅持。特別是閱讀內容,我也希望不只是中文,也能有英文,甚至未來是其它語言。
在經過一段時間的堅持下,讓孩子對語言從陌生到習慣,他逐漸猜得出英文字面上的意思,聽著聽著養了一點英文耳朵,陪著他唸故事書,他會覺得好笑;陪著他唸故事書,他會急著想看下一頁,我想這代表方向對了,很讓人驚喜,也收穫很多。
平路老師曾形容讀者若翻著小說,有一種能夠黏住手指的感覺,那就是好看的書。孩子的手指也可以被黏在一本書上,讓我很感動。
.
正因為明白網路資訊發達、人工智慧工具日新月異,更希望有個慢步調、長時間的習慣,讓孩子在快世代靜心,培養「閱讀」到「研讀」的能力,是培養好奇心的方式之一,而語言是一個溝通工具,也是理解與深入文化的起點。
曾經被問,AI的翻譯比我們還厲害,那學習語言還像以前重要嗎? 當然,每個人需求不同,答案自然也不同。我只是單純認為語言是個敲門磚,是探索的開始。
AI現今是輔助工具,讓我們更快速與效率地完成工作,但不代表AI工具給的答案就不容質疑,或是比較好,一切都是僅供參考。答案其實是來回對照與印證的過程,就像數學公式推導的過程,看似很繁瑣、不必要,卻無形之中培養個人推理與自我發現答案的成就感。
當然,每個問題都不一定有標準答案。AI是好用,不是通用與全然適用。
.
未來的未來,每個家庭或許都有個人型機器人,無論是幫忙家事、諮詢資訊,或一起陪孩子玩樂,甚至照顧一群樂齡人士們,都是樂見。AI正在改變這個世代與下個世代,改變了生活與工作模式,它能創造,能整合,但是否能擁有「好奇心」? 至少現在我覺得AI沒有,而那正是我們能給孩子的能力。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