企業參訪的心得:工廠/營運場所「也是」企業品牌的一環,但同時 工廠/營運場所「只是」企業品牌的一環那些終端客戶看不到、只有內部員工每日接觸的地方,當然是品牌的一部分。理論上,這些地方都是品牌文化要落地的接觸點,某種程度上也就是所謂的雇主品牌會涵蓋的範疇。不過,品牌經營的成功與否,關乎的面向很廣,不同階段也有不同的任務與功課。單從工廠/營運場所來看,其實也只能窺見品牌的一個角落。
〔2025/5/11 接班備忘錄〕
當我們接觸日常的消費品牌時,是否曾想過生產這些產品背後的「工廠」是什麼樣子呢? 在工廠內工作的人跟最終消費者對於一個品牌的感受是一樣的嗎? 你會因為工廠的條件,而影響你購物的選擇嗎? 如果品牌對於終端用戶的品牌承諾,與對於工廠員工的條件天差地遠,會影響你的選擇嗎?
你不會在一個品牌宣傳中看到對於工廠的描述,但對一個品牌真正的韌性來說,這些被忽略的場域,會不會才是品牌能否落地的關鍵?
本文中的工廠,泛指傳統製造工廠
聲明: 本文與AI協作產出

看不見 ≠ 不重要:工廠是品牌文化的第一現場
工廠或許才是品牌最早落地的地方?
近期有機會走進一家B2C品牌的生產工廠 (傳產),因為產業屬性的關係,工廠環境不算優秀,不算舒服的環境溫度、不那麼明亮的照明,有些電線隨意的垂落,看起來是很久沒有整頓了。然後對比品牌標語: 「熱愛生活每一天 」(已修改,保護品牌),總感覺格格不入,環顧周圍的工作員工,他們是否真的感受到品牌想傳遞的精神? 在打開品牌官網,看著精美設計的海報、代言人、產品圖片,產生一股無法忽視的體感斷層。
是品牌沒有把工廠當成品牌的一環嗎?
還是品牌體驗「只給」終端使用者?
我們到底應該把工廠看成品牌文化的第一個接觸點?
還是工廠以及工廠中的工作者,只是營運成本中應該被節省的因子?
雇主品牌: 從工廠開始定義品牌 (?
最早接觸到雇主品牌的概念已經是6年前,概念大概是「員工是品牌的大使」。走進某些品牌的門市,你可以感受到他們真心熱愛他們銷售的品牌,消費者偶爾也會被其感染,最後做出購買的決定。但這些一線的銷售人員終究也是「終端使用者」,如果是生產線的員工,他們也會有如此的熱情嗎?
當我還在上一份工作(品牌代工廠)的時候,有個現象很有趣,我們看著生產線的夥伴日復一日做著相同的工序,生產出來的產品最後會交付到各大全球的明星、運動員。我很好奇,當這些明星身著這些產品在全球創造無與倫比的聲量、當這些運動員在競賽場上創造一次次的紀錄,這群在生產線上的夥伴是否感到與有榮焉? 他們是否有感身為品牌的一環?
「品牌」是將想要傳遞的價值觀透過各種轉譯手法,在各個「接觸點」讓接觸者感受並認同。
這些「接觸點」,除了在產品完成後的「消費者旅程」中,是否更應該延伸至「內部的員工旅程」,讓員工「感覺到」自己是品牌的一份子、正在參與打造品牌的過程?
雇主品牌的核心,或許不是要員工「成為代言人」,而是企業能否願意(或能夠)讓每一位員工,感受到「品牌價值與我有關」。
制度與管理 =「內部品牌力的日常互動」
對內部員工而言,品牌不是牆上的標語,不是行銷的口號,也不是設計精美的 CIS 或企業制服,而是每天具體感受到的日常互動,也就是制度與管理。包括:主管怎麼說話(引導還是咆哮)、怎麼管理(權力集中還是充分授權)、績效怎麼認定(感性描述還是理性數字)、團隊之間如何互動,等細節,才是員工實際「接觸到的品牌」。
從制度面來說,如果你要求團隊凡事都恪遵規範與框架,又怎麼能期待他們發揮超乎預期的創意?反之,如果品牌主張極度嚴謹,但制度卻鬆散無序、標準模糊,那麼員工怎麼可能產出符合品牌要求的成果?
我們公司中存在兩種截然不同的品牌屬性:一是 B2B 設備,強調可靠、即時服務、標準化、高品質,需求包含參展與企劃能力;另一個則是為特定客戶提供的高度客製化服務,強調彈性與功能導向。這兩個品牌團隊,就需要完全不同的管理模式與互動邏輯,才能讓產出真正呼應品牌想要傳遞的價值。
品牌不是訴求,而是日常選擇的累積
每一次的決策與選擇,都在默默累積出品牌的樣貌。為了守住品質,是願意暫停生產線還是選擇強行出貨?這些選擇甚至都不需要說出口,光從領導者的決策,員工自然知道品牌真正重視什麼。一次、兩次、三次的選擇方向,會逐漸淺移默化,成為組織的文化與默契,這不是靠牆上標語或內訓手冊就能形塑出來的。
工廠也是品牌的一環,與生產者共創品牌
工廠是品牌的一環,你可以選擇將他視為與消費者「最遠」的一個接觸點、品牌文化最薄弱的一環,但同時你也可以將其視為品牌「最初」的接觸點,試著建立認同品牌價值的一群人,從生產線開始就融入品牌價值,無論是品質、效率、創意或是任何其他你想傳遞的價值。
將工廠視為品牌最初的接觸點,是不是能夠提升銷售,我說不準。
但我相信,如果能跟一群認同品牌價值的人一起工作,不只是會有趣很多,也比較能撐得久。
我們總是嘗試要讓品牌感動消費者/使用者。但如果理當是最早接觸產品的這群人都無感,品牌真的傳遞出價值了嗎?
或者說,我們只是讓品牌「看起來有在傳遞價值」?
【接班G.G了】~其中GG代表著Generation Gap,是二代接班躲也躲不了的代溝課題,舉凡觀念、趨勢、管理、人才、制度等方方面面在日常工作上的隔代差異,都是我希望在專題中能記錄及討論分享的面向。
如果你/妳也正在接班這條船上還沒跳船,歡迎你/妳一起加入這場長期抗戰。一起把Generation Gap玩成一場Good Game,把接班G.G了做到接班G.G樂!