付費限定

【聊英國#4/5】「英國產業結構」撐得住服務,守得住製造嗎?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12 分鐘

英國是全球工業革命的起點,如今成為服務業掛帥的經濟體。製造業比重下滑、區域發展失衡,連鋼鐵產業都面臨退場壓力。但英國真的已失去競爭優勢了嗎?如何逆轉勝?這篇文章帶你看懂產業結構的變與不變,以及背後的戰略新局。

一、英國產業結構:服務崛起vs.製造衰退

根據英國國家統計局Office for National Statistics(ONS)統計,英國自1990年至2023年間的產業結構,服務業佔英國經濟總產值從70%成長至80%,占比持續上升,顯示英國成為一個高度服務導向的經濟體;製造業從17%降至9%,占比大幅下滑,逐步走向工業弱化趨勢;其他產業則變化不大,比重較為穩定。此現象突顯服務業崛起與製造業衰退的兩極發展。

raw-image

(一)服務業穩中承壓

服務業貿易順差具成長動能:服務業為支撐英國整體貿易的關鍵力量,從下圖藍色處可見,自1997年以來,服務業的貿易順差規模不斷擴大。觀察英國服務業出口的主要項目,集中於高附加價值領域:

  • 金融服務:以倫敦為核心的全球金融中心地位,在保險、資產管理與跨境交易中具優勢。
  • 專業技術與法律服務:高度知識密集、對專業認證與國際規範熟悉度要求很高的服務,如跨國法務處理、會計與稅務規劃服務企管顧問等,廣受歐美企業採用。
  • 教育與文化內容輸出:高等教育、出版、設計與創意產業亦為穩定出口來源。
  • 資通訊(ICT)服務:由於數位轉型與遠距服務需求增加,帶動資通訊(ICT)服務近年成長快速。
raw-image

倫敦服務業地位穩固:英國經濟的主體結構明顯傾向服務業,不只是數字上的集中,更是地理位置上的聚焦。「倫敦」匯聚大量高附加價值活動,包含金融、保險、法律顧問、設計與高等教育等,2022年,倫敦每日外匯交易總額達7.5兆美元,佔全球市場38.1%,僅次於紐約。倫敦證券交易所也是歐洲第二大交易所,規模是僅次於巴黎交易所,可見其在全球資本市場的重要性。

英國是金融樞紐 但優勢漸被稀釋:雖然整體經濟壓力加劇,英國作為全球金融與顧問服務重鎮的地位仍然穩定,外匯交易、法律顧問、科技金融等專業服務驅動貿易成長。然而競爭者例如法蘭克福、巴黎等金融中心,持續透過歐盟整合與區域優惠吸引企業搬遷。部分跨國企業已將總部或註冊地移出倫敦,英國的金融中心地位優勢漸被稀釋。

(二)製造趨緩鋼鐵守底線

以行動支持創作者!付費即可解鎖
本篇內容共 4596 字、0 則留言,僅發佈於政經角度你目前無法檢視以下內容,可能因為尚未登入,或沒有該房間的查看權限。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LiJard
11會員
27內容數
|現職:Freelancer、客座講者、分析師(APIAA) |擅長:書籍撰寫·產業研究·專題報告·簡報設計 |經歷:客座演講累積近22場次、專書出版5本/影音3項、公開刊物超過34篇、國際趨勢研究報告超過60份、產官學界專案計畫25項15類。(持續更新中)
LiJard的其他內容
2025/05/16
英國從脫歐時喊出「Take Back Control」,到最近推出移民新政「Restoring Control」,不斷強調「重掌控制權」,讓人不禁想問,曾是日不落帝國的老牌強權,究竟失控到什麼程度?讓英國經濟榮光不在的七大警示?! 如果你也好奇,這篇文章值得一看。
Thumbnail
2025/05/16
英國從脫歐時喊出「Take Back Control」,到最近推出移民新政「Restoring Control」,不斷強調「重掌控制權」,讓人不禁想問,曾是日不落帝國的老牌強權,究竟失控到什麼程度?讓英國經濟榮光不在的七大警示?! 如果你也好奇,這篇文章值得一看。
Thumbnail
2025/05/15
《2025 英國基本國情與經貿摘要》,系統整理英國政體、人口、語言、氣候等基礎國情,並統計即時的經貿數據與全球貿易地位。內容為筆者依據國際權威與官方統計撰寫,資料具高度可信度,能快速掌握英國整體發展輪廓,適用於政策研析、國際合作、產業觀察與商務拓展等背景參考。
Thumbnail
2025/05/15
《2025 英國基本國情與經貿摘要》,系統整理英國政體、人口、語言、氣候等基礎國情,並統計即時的經貿數據與全球貿易地位。內容為筆者依據國際權威與官方統計撰寫,資料具高度可信度,能快速掌握英國整體發展輪廓,適用於政策研析、國際合作、產業觀察與商務拓展等背景參考。
Thumbnail
2025/05/14
英國永久居留門檻延長至10年、語言要求B2、PSW畢業簽縮短為2年?! 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5月宣布「移民制度大改革」,英國內政部預估將年減10萬移民。為什麼英國需要改革?改了什麼? 新規何時上路?? 此篇帶大家一探究竟。
Thumbnail
2025/05/14
英國永久居留門檻延長至10年、語言要求B2、PSW畢業簽縮短為2年?! 首相施凱爾(Keir Starmer)5月宣布「移民制度大改革」,英國內政部預估將年減10萬移民。為什麼英國需要改革?改了什麼? 新規何時上路?? 此篇帶大家一探究竟。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進入整個系列的主題,為何現代製造業跟前幾篇說的關聯如此之大?這就回到最前面幾篇,解釋原物料生產邏輯的路上,我們可以稍微想一下,在台灣的台GG工程師群,與一萬公里外的稀有元素礦廠工程師群,哪一個說罷工不幹,對這個世界的影響比較大?或者說,缺了誰,誰會活不下去?
Thumbnail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Thumbnail
這個系列想要解釋一下,為何有產業實務經驗的智庫研究員,對當前的全球化越來越抱持疑慮。不是政治經濟理論,更不是軍事文化交鋒,比較是基於對全球產業鏈的理解。
Thumbnail
最近看到裁員一波波 是真的景氣差? 還是不入流小企業就該滅亡? 如下這家企業社 就不建議 跟他合作 素質很差很雷
Thumbnail
最近看到裁員一波波 是真的景氣差? 還是不入流小企業就該滅亡? 如下這家企業社 就不建議 跟他合作 素質很差很雷
Thumbnail
在前兩集從數據面確定美國的產業集中度在升高,打破了美國被看成自由市場的迷思,並引用更多數據和研究成果指出產業集中度提高的各層面不利影響後,今天會探討一個更根本的原因:產業集中度增高和產業無法自由進入,也就是存在進入障礙。然後會把美國和歐洲的情況做對比...
Thumbnail
在前兩集從數據面確定美國的產業集中度在升高,打破了美國被看成自由市場的迷思,並引用更多數據和研究成果指出產業集中度提高的各層面不利影響後,今天會探討一個更根本的原因:產業集中度增高和產業無法自由進入,也就是存在進入障礙。然後會把美國和歐洲的情況做對比...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面對這種已知的風險,先進國家怎麼處理,台灣又怎麼去回應? 基本上,全部都在犧牲本國農業與輕工業,將土地、資本集中在有競爭力,技術具有獨特性、低替代性的產業上,高替代的就外移,去低廉成本的地方生產。與左右派一點屁關係都沒,大家都在犧牲,差別在於右派是直接砍死,左派政府是先打...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在民生製造業幾乎崩掉的現在,談重啟製造業似乎很蠢,但筆者的看法是,全球化開始逆轉的今天,與其想辦法把工廠從中國搬到東南亞,再一路搬去非洲,還不如直接回台。現狀台灣的勞工薪資已經夠低,而義務教育訓練出的程度,高於同等級國家的其他勞工,這哪裡不是競爭優勢?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Thumbnail
所以,認清公平與信任法則,跟開放市場拚經濟,這跟架構的關聯是什麼? 筆者要說的是,我們是否有一些前提,對國民就業有想像,還是一切交給市場就好?如果這個世界徹底公平,每個國家互通有無,好比說台灣勞工今天要去日本工作,可以買張機票就過去,到美國蓋廠房也是隨叫隨到,具有高度的移動能力,那的確是一點錯都沒。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