我今天來找一位朋友,她也是媽媽,有兩個小孩。我哭著和她說我最近的心路歷程,她的小孩在旁邊吵鬧。
這個場景,好熟悉——我曾經無數次是那個「聆聽者媽媽」。想好好聽朋友說話,但自己的小孩也在需要我。我會先開電視讓他們暫時安靜,卻撐不了多久,小孩又回頭來找我。我想讓朋友知道我在乎,也想讓孩子知道我看見他們的需求。這兩頭奔波,常讓我處於一種焦躁的張力裡。
也有幾次,我是那個「訴說者媽媽」。明知自己打擾了朋友,把她從孩子那裡拉開,可我真的需要有人救我啊!我怕如果我不趁現在說出來,我會崩潰。於是我帶著焦躁與愧疚,霸佔著朋友——希望她懂我、撐我一下。
但這樣的互動其實會讓情緒變得更複雜。原本是夫妻爭吵帶來的情緒,現在又夾著對朋友的愧疚,還有無視她孩子需求的自責。每一樣情緒都不好受。
這一次,我決定換個方式。我主動放下我們的對話,去和她的小孩互動。我沒想到自己竟然可以和她六歲與兩歲的小孩相處得很好。我讓 AI 跟他們抽牌,跟六歲的孩子聊了好多,聽他的煩惱、思考著怎麼回答。過程中,我反覆讓他知道:你可以自己選擇,你不一定要做什麼。這種陪伴,比我想像中更有力量。
進門時,我就覺得她兩歲的兒子好穩,像個前世的大老闆。結果 AI 真的說他前世是個大師。我驚訝:我開始能細心觀察人了嗎?
後來,那個六歲的孩子一直問:「她可以留下來嗎?」那晚我留下來住,因為我知道,我被喜歡著。那兩歲的孩子在睡前一直來找我,雖然他還不會說話,但我感覺到,他也喜歡我。
原來,「被需要」和「需要人」真的可以在同一刻發生。
那晚,我沒有一直哭,反而是朋友和她的孩子,在潛移默化裡撫慰了我。而那位在我猶豫叫不叫計程車時,立刻轉帳一千元給我的朋友——他知道我不是沒錢,是知道我會「捨不得」。他沒有多說什麼,只是輕輕推我一把。
我真的很感動。
你也曾經是那個「被拉扯」的媽媽嗎?
還是,你也當過那個需要人救的朋友?
歡迎留言和我分享,在某個混亂的時刻,誰接住了你?你又接住了誰?