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是否也正存在著金錢焦慮?
金錢焦慮是一種常見的心理狀態,指的是對金錢不足、經濟安全或財務未來感到持續不安與壓力。這種焦慮可能來自收入不穩、債務負擔、對未來的不確定性,或是社會比較(例如看到他人經濟狀況較好而感到自卑或焦慮)。 常見的金錢焦慮表現: 1.經常擔心帳單、房貸、學貸等無法按時支付 2.雖然財務狀況還可以,但仍感到「錢永遠不夠用」 3.消費後產生罪惡感或懊悔 4.過度節省、難以享受生活,或過度消費來紓壓 5.失眠、煩躁、對財務話題特別敏感
社群媒體給你帶來的影響
在這自媒體蓬勃發展的時代,我們不乏在各種社群媒體上看到許多人展示了自己賺了多少錢,目前的資產有多少,而身為台灣人,其實我們都很喜歡聽故事,所以對於別人所呈現的故事,總是特別容易被吸引住,進而在不知不覺中被影響,而社群媒體的「財富展示」又是怎麼影響你的呢? 這裡有幾種常見的心理影響,你可以看看哪些你有共鳴: 1. 錯覺放大:他們過得很好,我怎麼這麼失敗? 社群媒體是經過「編輯」的現實,大家只會秀出最光鮮亮麗的部分。你看到的是「買新車、買房、出國、升職」,卻看不到他們背後的壓力、債務、犧牲或焦慮。 2. 自我價值感下降:我怎麼還沒到那個階段? 當別人35歲買房,你卻還在租房生活,很容易產生「我是不是哪裡做錯了?」的懷疑。這種比較,會讓你忽略了自己其實也有進展與價值。 3. 被逼著做不適合自己的選擇:為了跟上,亂花錢或亂投資 有些人會因為看見別人買股票致富,就急著跳進投資;或因為朋友買名牌,就咬牙買一樣的。這樣的消費,往往不是出於需求,而是來自不安。
如何減少這種負面情緒?請記住以下幾點 1. 別人只是「選擇性呈現」:
記得:你看到的是「選擇性呈現」,不是「真實人生」,每個人的人生都是拼圖,不要用別人最光鮮的一片去否定你整幅未完成的圖。我們都應當避免過度比較,其實你的的狀況並不比他人來的糟。 2. 調整社群追蹤清單 多追蹤一些真實分享、理財成長、心理療癒的帳號,讓你的資訊環境更健康、更有支持感,或著試著搜尋自己更感興趣的類型,例如:喜歡棒球、喜歡做菜等等的,讓社群分享給你的畫面能更多的是你想要的。 3. 練習「把焦點收回自己」: 每次看完讓你焦慮的貼文時,停下來問自己:「那是我要的生活嗎?我的價值和快樂是什麼?我現在應該努力的方向是什麼,焦慮只會讓你自己停留在原地,也許你可以試著問問自己會什麼、可以做甚麼,也許一開始並不順利,但相信時間複利並不單單只套用在任何投資資產,也更套用在自我成長上。 4.檢視並釐清財務狀況:
透過記帳、製作預算表,了解自己的收支與負債,全盤掌握現況,並且設定實際可行的財務目標:短期如「每月儲蓄500元」,長期如「五年內存到頭期款」。建立緊急備用金(如3~6個月生活費),能大大減少不確定帶來的焦慮,增加自己的安全感。
5. 尋求幫助:
可尋找財務顧問或心理諮商師,幫助你釐清焦慮根源與調整金錢觀,記住,心理諮商並不代表自己生病,而是為了更加了解自己,讓自己更能堅定選擇正確的路線。
給各位讀者的信:
金錢焦慮的解決,不只是「變有錢就好了」那麼簡單。它通常是情緒、安全感、自我價值與現實條件交織出來的壓力,金錢焦慮往往也伴隨著對於自我的懷疑,認為自己能力不夠,認為自己做不到,因而習慣性的先貶低自己。其實你不是不夠好,只是過去沒有人教你怎麼跟金錢建立健康關係,並且允許自己在學習的路上出錯,你要知道金錢不是你價值的代表,你有多少存款、買不買得起房子,不等於你是否值得被愛或被尊重。金錢是工具,不是自我價值的衡量器。比較也不是問題,「相信自己有不同的步調」才重要,當你看見別人買房、升職、環遊世界,試著告訴自己:「那是他們的劇本,我正在寫我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