第一章:群體的代價
晨光透過防疫玻璃灑進來,映照在她潔白制服肩章上,那是一枚象徵「中央預防署」的五芒星徽。她站在健康信用積分機前,掃描手腕下方那枚晶片。
【身份驗證中......居民編碼:TWN-0731-8945,總積分:864分,狀態:健康合格】
健康信用積分從1000分起,每次飲食偏差、運動中斷或生理數據異常,系統都會自動扣分。800以上為合格,600以下則進入觀察名單。
機器發出柔和提示音,門緩緩開啟。
這是衛城——全亞洲最先實施「全民預防優先政策」的模範都市。
三十年前,政府宣布了一項舉世震驚的改革:「將公共衛生列為國防等級產業,調升公衛專家起薪至三百萬年俸,以減少對臨床醫療的依賴。」此舉被稱為「逆轉法案」,意味著整個社會價值觀的翻轉。
當年的醫師公會群起抗議,但最終沒能阻擋洪流。醫療資源轉向預防體系,公衛部門被賦予超越醫療院所的預算與決策權。那些年少時立志「救人一命勝造七級浮屠」的醫學生,如今多數成了資料分析師、行為模型設計師,或健康信用調查官。
「醫療,是失敗的證明。」這句話,刻在所有國中健康教科書的第一頁。
林奕心是「中央預防署」轄下的五星風險預測師,她的任務是追蹤潛在的健康失序個體,並在其病兆出現之前,發出「行為調整令」。
今天,她接到一份紅色警報通知:
【居民王晧軒,積分下滑至危險邊緣:589分,BMI連續三季上升,運動頻率下降,有糖尿病家族史。建議進行訪查介入。】
她皺起眉,輕觸耳機。「安排今日下午四點與王晧軒面談,需啟動Level-3『風險勸導程序』。」
—
王晧軒曾是一位外科醫師,十年前他還在國際期刊發表外傷修復技術。如今,他是市立健保服務中心的低薪約聘員,只能處理自助診療模組的技術維護。
「醫療,是失敗的證明......」他苦笑,望著牆上的那句標語。他記得那位跪求他救母的病人,當時他還以為自己能改變世界。現在,他只被當作系統的備援配件。因為所有高風險病人,在發病前就會被預警、勸導、管制,甚至......隔離。
他知道,今天一定有人會來。他的分數跌太快了。
—
林奕心坐在王晧軒面前,手中的平板,顯示著王晧軒的所有生活軌跡:飲食、睡眠、步數、情緒......
「王先生,您曾是醫師,應該知道,過去我們拚命搶救的,是個體。但現在,我們保護的是群體。」
「你要我簽健康契約,接受日常飲食與作息監控,甚至居家AI陪伴輔導。但如果我拒絕呢?」
林奕心沒有回答,只是放下了一個警告通知:「依《國民健康責任法》第21條,拒絕改善者,將納入生活限制觀察名單。」
沉默蔓延。
王晧軒緩緩起身,望著那張淡粉色通知。他忽然想起多年前醫學院教授說的一句話:
「當你們以為在拯救生命時,也可能只是在順從體制。」
—
待續