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勇氣心理學練習》第3篇
「人有無限的可能。」
這句話你一定聽過,來自口足畫家謝坤山—— 16歲時,一場高壓電意外奪去了他雙手、一隻腳與一隻眼,但他仍以生命作畫,活出色彩斑斕的人生。 國小時導師分享了他的故事,這句話就這樣烙印在我心裡,成了我的座右銘。
這句話,原本代表堅毅、希望與突破困境的力量。但它對我卻有另一層影響—— 「人有無限的可能,所以我不可能不行。」 這句話成了我不斷自我逼迫的信念。
身為投射者,我總在挫折時拿這句話鼓勵自己、推動自己。
但每一次的三分鐘熱度,每一次的「我一定可以」,到頭來卻讓我筋疲力盡。 直到我生病了,我才開始真正問自己:「人,真的無限嗎?」
🔍 其實,那是優越情節的另一種樣貌
聽聽岸見一郎怎麼說——
在《被討厭的勇氣》中提到:「追求卓越」若是為了超越自己,腳踏實地前進,是健康的。但如果是為了逃避自卑、害怕不被接納,則會發展為「優越情節」。
「人有無限的可能,所以我不可能不行」這句話,乍看正面,實則暗藏壓力:
「我不可以失敗,否則我就不夠好。」這不是鼓勵,而是內在的無形鞭子。
我發現,我用這句話,不是接納自己、而是在拒絕「停下」的可能性。
逼著自己超過100%,直到身體喊停,我才明白—— 不是我沒有可能,而是我沒有界限。
🧠 真正的勇氣,不是「我一定行」,而是「我知道我在哪裡停下」
當我第一次說出:「人也是有極限的。」
不是放棄,而是與自己和解。 原來,我也可以選擇慢一點,也可以說「今天我先不做」,這不代表我沒努力,而是我在照顧我自己。
阿德勒說:「真正的卓越,是發揮自己的獨特性,為共同體做出貢獻。」
它不是拚命證明我可以,而是—— 我清楚自己在哪裡用力,也知道何時該休息。
💬 我的覺察:原來我一直在對抗「不夠好」
回頭看,我才發現自己常常忽略當下已有的成果。
在每一個努力的當下,我都沒好好感謝自己。 我只追求「更好」,卻沒接納「已經很好」。
直到我遇見個體心理學,才學會這句話的真正用法——
「人有無限的可能」這句話,不是要我樣樣都行,而是要我在長處上盡情發揮,
不再讓「三分鐘熱度」拉著我東跳西跳,耗盡自己。
如果可以回到過去,我想對12歲的自己說:
「妳的可能性,會在妳的節奏裡慢慢開展,不需要一直用力證明什麼。」
❤️ 勇氣的第一步,是誠實地對自己說:
我有熱情,也會累。我願意嘗試,也會停下。 我有可能,但我也有界限。
而我,正在學會這樣溫柔地接納自己。這不是退縮,而是——真正的勇氣。
如果你也曾經被「我不可以失敗」這句話綁住,歡迎留言聊聊。🌿
【參考資料】
岸見一郎、古賀史健(2014)。《被討厭的勇氣:自我啟發之父阿德勒的教導》。究竟出版。
阿德勒(2015)。《阿德勒心理學講義》。經濟新潮社出版。