每個人對同一個物體的解讀不同,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看世界的「鏡頭」都不一樣,這個鏡頭就是由下列幾個因素構成的:
一、知覺過濾器:你怎麼接收外在訊息?
- 我們的感官(視覺、聽覺、觸覺等)會過濾掉大量資訊,只留意「對自己有意義」的部分。
- 例如同樣看見一棵老樹:
- 生態學家看到的是生物系統與年輪;
- 詩人看到的是滄桑與時間;
- 孩子看到的是可以爬上去的冒險之地。
二、經驗背景與文化差異
- 人生經歷就像「解讀詞典」,遇到同樣的符號,卻有不同解釋。
- 例如看到一隻烏鴉:
- 西方人可能覺得不吉利;
- 日本人可能想起《鴉天狗》或文學作品;
- 部分原住民文化中則象徵智慧與預言。
三、價值觀與心理需求
- 內在的渴望會驅動我們怎麼看東西。
- 例如看到一枚金幣:
- 窮困者想到的是食物;
- 商人想到的是交易;
- 藝術家可能注意它的工藝與歷史。
四、語言與概念框架
- 我們的語言會「塑造」我們怎麼看世界。
- 如果一個文化中有20種表達「雪」的詞,那麼他們看雪的方式就比只會說「snow」的人更細膩。
五、當下情緒與心理狀態
- 同一個人,在心情不同的時候,對同樣的事物也會有不同詮釋。
- 餓肚子時看到蛋糕覺得幸福,剛吃飽時可能覺得膩。
✦ 總結:
這也就是為什麼藝術、詩詞、宗教、占星學等人文領域充滿變化與辯證性,因為人的主觀世界比外在世界還要深得多。同一個物體,只是「實相」的一個殼,真正的意義是觀者內心投射的「倒影」。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