為何每個人對同一個物體的解讀卻不同

更新 發佈閱讀 2 分鐘

每個人對同一個物體的解讀不同,是因為我們每一個人看世界的「鏡頭」都不一樣,這個鏡頭就是由下列幾個因素構成的:


一、知覺過濾器:你怎麼接收外在訊息?

  • 我們的感官(視覺、聽覺、觸覺等)會過濾掉大量資訊,只留意「對自己有意義」的部分。
  • 例如同樣看見一棵老樹:
    • 生態學家看到的是生物系統與年輪;
    • 詩人看到的是滄桑與時間;
    • 孩子看到的是可以爬上去的冒險之地。

二、經驗背景與文化差異

  • 人生經歷就像「解讀詞典」,遇到同樣的符號,卻有不同解釋。
  • 例如看到一隻烏鴉:
    • 西方人可能覺得不吉利;
    • 日本人可能想起《鴉天狗》或文學作品;
    • 部分原住民文化中則象徵智慧與預言。

三、價值觀與心理需求

  • 內在的渴望會驅動我們怎麼看東西。
  • 例如看到一枚金幣:
    • 窮困者想到的是食物;
    • 商人想到的是交易;
    • 藝術家可能注意它的工藝與歷史。

四、語言與概念框架

  • 我們的語言會「塑造」我們怎麼看世界。
  • 如果一個文化中有20種表達「雪」的詞,那麼他們看雪的方式就比只會說「snow」的人更細膩。

五、當下情緒與心理狀態

  • 同一個人,在心情不同的時候,對同樣的事物也會有不同詮釋。
  • 餓肚子時看到蛋糕覺得幸福,剛吃飽時可能覺得膩。

✦ 總結:

同一個物體,只是「實相」的一個殼,真正的意義是觀者內心投射的「倒影」。

這也就是為什麼藝術、詩詞、宗教、占星學等人文領域充滿變化與辯證性,因為人的主觀世界比外在世界還要深得多。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29會員
1.1K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5/19
這種狀態,可以稱作是一種**「虛擬幸福感」的幻覺崩塌**。 當我們長時間沉浸在影視作品中──無論是甜蜜愛情劇、熱血動畫、奇幻冒險片、甚至黑暗寫實風格的影集──大腦的情緒中樞會被劇情勾動,產生類似真實體驗的情緒反應:心跳、感動、淚水、希望、勝利、熱血……彷彿自己也經歷了一場場人生。 但這些都是心理
2025/05/19
這種狀態,可以稱作是一種**「虛擬幸福感」的幻覺崩塌**。 當我們長時間沉浸在影視作品中──無論是甜蜜愛情劇、熱血動畫、奇幻冒險片、甚至黑暗寫實風格的影集──大腦的情緒中樞會被劇情勾動,產生類似真實體驗的情緒反應:心跳、感動、淚水、希望、勝利、熱血……彷彿自己也經歷了一場場人生。 但這些都是心理
2025/05/19
✅ 一、宗教教育可能強化「內在規範」 有些宗教家庭強調誠實、慈悲、自律,這些價值觀能讓孩子從小建立「良心法則」,比外在社會規則更深入人心。 例:一位基督教家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因「愛人如己」的信念,而主動關心弱勢、遵守公共規範。 ➡️ 這樣的宗教環境,反而能幫助子女更好地適應社會。 ⚠️
2025/05/19
✅ 一、宗教教育可能強化「內在規範」 有些宗教家庭強調誠實、慈悲、自律,這些價值觀能讓孩子從小建立「良心法則」,比外在社會規則更深入人心。 例:一位基督教家庭長大的孩子,可能會因「愛人如己」的信念,而主動關心弱勢、遵守公共規範。 ➡️ 這樣的宗教環境,反而能幫助子女更好地適應社會。 ⚠️
2025/05/18
許多詩詞與成語能夠流傳至今,並不只是因為它們「古老」,而是因為它們擁有穿越時間的力量,這股力量來自以下幾個關鍵原因: ✨ 一、言簡意賅,濃縮人生智慧 詩詞與成語往往用極短的文字,表達深刻的人生體驗與哲理。例如: 「唇亡齒寒」:短短四字,道盡了利害與共的依存關係。 「行百里者半九十」:勸人持
2025/05/18
許多詩詞與成語能夠流傳至今,並不只是因為它們「古老」,而是因為它們擁有穿越時間的力量,這股力量來自以下幾個關鍵原因: ✨ 一、言簡意賅,濃縮人生智慧 詩詞與成語往往用極短的文字,表達深刻的人生體驗與哲理。例如: 「唇亡齒寒」:短短四字,道盡了利害與共的依存關係。 「行百里者半九十」:勸人持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假設出生時,沒有意外的發生,那人都有一雙眼睛,與耳朵當你用該眼睛看待世界時是什麼想法,而後在走出舒適圈看到別人時呢? 隨後當你用眼睛看著鏡子中的自已時又是什麼想法,當你用耳朵聽時能聽見什麼?風、溪水、鳥鳴... 世界亦是自然生態,各種國家的自然生態,那些鬼斧神工能被留著不過是因為人類無法斬除,它
Thumbnail
假設出生時,沒有意外的發生,那人都有一雙眼睛,與耳朵當你用該眼睛看待世界時是什麼想法,而後在走出舒適圈看到別人時呢? 隨後當你用眼睛看著鏡子中的自已時又是什麼想法,當你用耳朵聽時能聽見什麼?風、溪水、鳥鳴... 世界亦是自然生態,各種國家的自然生態,那些鬼斧神工能被留著不過是因為人類無法斬除,它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Thumbnail
人的基因,因為生存而需要學會辨識的物件,成了信念。 信念就是生存系統。 人類意識只對生存有關的東西產生解釋,並排除任何不助生存的東西,過濾任何不助生存與威脅的訊號並歸類為無意義。 這樣他們放眼望去都是有助生存且可以理解的物件。 這構成了人類社會的矩陣或環境或世界觀或人類物質世界。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這本《人類怎麼學》探討:「哪些是我們的自然預設?」透過比較不同的文化或情境,讓我們注意到那些認為理所當然的思考模式。在我們成長過程中,我們吸納了眼前社會的種種,包含自然、文化、語言等等。往往我們批判事情,會帶著我們的思考慣性。而透過人類學的訓練,能讓我們打破原本的已知,退一步思考事情的可能性。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神經科學大師剖析生命源起、感覺與文化對人類心智發展的影響
Thumbnail
同樣的視覺畫面,不同的人去看,所投射出來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面。 物質化的世界或許己被定型,唯有努力開發內在的智慧用心去改變看它的方法與觀點,去窺探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
Thumbnail
同樣的視覺畫面,不同的人去看,所投射出來的是不一樣的世界。 而我們每個人都是活在自己所創造的世界裡面。 物質化的世界或許己被定型,唯有努力開發內在的智慧用心去改變看它的方法與觀點,去窺探這個世界真實的樣貌。
Thumbnail
現代生活讓我們與周遭的環境是分離的,雖然人跟人在同個環境,但心卻在不同的地方,當我們放下手機開始感受你所處的空間、環境,你會發現周遭人的一舉一動跟你的所思所想,竟然在不同的地方有相似之處。 如果你細細品讀你的環境要給你的訊息,你會發現你心中的疑問都在生活中有所解答。
Thumbnail
現代生活讓我們與周遭的環境是分離的,雖然人跟人在同個環境,但心卻在不同的地方,當我們放下手機開始感受你所處的空間、環境,你會發現周遭人的一舉一動跟你的所思所想,竟然在不同的地方有相似之處。 如果你細細品讀你的環境要給你的訊息,你會發現你心中的疑問都在生活中有所解答。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人們經常會被外在的物質和繁華所吸引,忘記了內心深處的聲音。正如同你所說,當一個三歲的小孩看到天空中的飛機,他若被告知那是一隻大鳥,他的認知就會在這個錯誤的信息中形成。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小孩身上,成年人也會因為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對世界有著限定的看法。但是,當我們開始探
Thumbnail
在這個瞬息萬變的世界裡,人們經常會被外在的物質和繁華所吸引,忘記了內心深處的聲音。正如同你所說,當一個三歲的小孩看到天空中的飛機,他若被告知那是一隻大鳥,他的認知就會在這個錯誤的信息中形成。這種現象不僅僅發生在小孩身上,成年人也會因為社會環境和文化背景的影響,對世界有著限定的看法。但是,當我們開始探
Thumbnail
人類設計揭示了幻象的運作機理,旨在提升你的覺知,剝去蒙蔽雙眼的面紗,讓你開始看見,開始發現自我愛的力量,開始欣賞你本來的美麗。這不僅僅是看見,更是活出你的「特徵」,體驗真正的和平、滿足、成功和驚喜,讓它們豐富你的生命。
Thumbnail
人類設計揭示了幻象的運作機理,旨在提升你的覺知,剝去蒙蔽雙眼的面紗,讓你開始看見,開始發現自我愛的力量,開始欣賞你本來的美麗。這不僅僅是看見,更是活出你的「特徵」,體驗真正的和平、滿足、成功和驚喜,讓它們豐富你的生命。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