從小一到小六,我的生活算是平順的。
老師對我關心,同學們跟我的情況大同小異,並沒有所謂的排斥的情況存在,我就在這樣的環境中,一步一步長大。
但隨著年齡漸長,我開始感受到外界對我不一樣的眼光。
有些人對我說話的語氣,總是帶著輕視或不耐煩。
一開始我很困惑??為什麼他們的態度那麼不好?我又沒做錯什麼。
那個時候,我常常感到難過,甚至懷疑自己是不是真的做錯什麼?
不過,也有不少好心人對我溫柔以待,這讓我明白,世界上並不是所有人都是壞的。
後來,我學會了把那些惡意的語言「視而不見」,或者該說,「聽而不聞」。
也許,聽不見,有時真的是一種保護自己的方式。
大概從小四到小六,是我父母最頭痛的那幾年吧。
我不知道從哪時開始,心裡產生一種莫名的叛逆感。
曾經有一次,在小六的某天,我離家出走了。
現在回頭想想,那時候真的是又勇敢又無知。
幸好只是兩天一夜,我就被父母找了回來。
我還記得,有一次我很認真地跟爸媽說,我想轉學去啟聰學校。
結果,卻被罰跪在佛堂前思過。
那時候我真的不懂?轉學去啟聰學校有什麼不好?
直到多年後,我終於理解了他們的用心。
原來,不是啟聰學校不好,而是「不適合我」。
如果當時我真的轉去那裡,也許我會放棄語言訓練、轉而全靠手語表達,
這樣一來,我辛苦建立起來的口語能力,可能會在那樣的環境中逐漸消失。
當年的啟聰學校雖然也有教育資源,那是一所包含各類身心障礙學生的學校,
依照每個孩子的狀況來安排課程與進度。
相比之下,父母當初為我找到的學校環境與訓練,可能更符合我當時的發展需求。
原來,他們的「不答應」,其實是保護;
他們的「懲罰」,其實藏著期待我好好走下去的愛。
越長大,我越懂得這些。
而那段漫長的叛逆期,或許是我學會自己與父母之間溝通的一種方式。