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當我們睜開眼睛,看見這個世界的顏色、形狀與變化,我們往往會在腦中立刻浮現出語言來形容:「這是紅色的」、「那是一棵樹」、「這感覺很奇怪」。但你有沒有想過,也許正是這些我們以為理所當然的語言反應,正在悄悄地限制我們感知世界的潛能?
假如你看見某個極為特殊的景象,但你的腦中沒有對應的詞彙或語言概念,你可能無法準確描述它,甚至連自己都會「不確定」自己到底看到了什麼。這就像我們不是在看見世界的本質,而是在看見語言所允許我們看見的東西。
或許語言不是幫助我們理解世界的工具,而是早已默默地,劃出了一個無形的框架,讓我們只能在語言所定義的範圍內,思考、感受、甚至想像。如果語言的結構決定了我們的感知邊界——那麼我們是否也可以,重新設計語言,打開更多潛能的大門?
語言限制感知潛能猜想
Linguistic Limitation of Perceptual Potential Hypothesis
一、核心命題
「語言的存在與結構,並非中立工具,而是一種思維與感知的範式結構,限制了人類對現實本體的直接感知與潛能開發。」
二、基本假設
- 語言具有建構性:語言不只是描述感知,而是在建構「可被描述的感知範圍」。
- 感知是潛能性的:人類原本可能具有更豐富、更精細、甚至超越當下語言範疇的感知潛力。
- 語言先入為主:語言太早介入感知處理流程,使得「直觀經驗」被既有詞彙與分類框架扭曲。
- 語言有遮蔽效應:被命名的,就不再是「原始的它本身」,而是一個符號系統的映像。
三、推論與延伸

四、對話與參照理論

五、潛在研究或創作方向
- 感知實驗:讓受試者觀看模糊圖像,在語言提示與無語言提示情況下對比感知差異。
- 非語言創作練習:限制藝術創作者在創作過程中不得使用語言進行內在對話,觀察創作結果的差異。
- 新型語言系統設計:設計一種不分類、不對象化的語言,用於表達「正在感知的未定義狀態」。
- 與 AI 結合模擬非語言心智模型:模擬一種完全未學語言的智能體,其感知輸入如何自我組織分類。
- 結合 LSD 或冥想研究:探索當語言控制降低時,人的感知是否展現出潛在層次或新模式。
六、創造一種全新的語言模式的可能性
(作為解放人類感知潛能的工具)
在「語言限制感知潛能猜想」的基礎上,我們可以嘗試設計一種「去限制性語言模式」,目的是讓語言不再束縛人類感知,而是釋放其潛力。
創造新語言的動機與目標

新語言模式的可能方向
1. 延遲命名語言(Delay-Naming Language)
- 在語言中刻意延後命名與定義,讓描述保持「開放性」。
- 例:不是說「一棵樹」,而說「一種綠中夾棕的延伸體,朝向天空分裂的結構」。
- 意圖:阻止快速分類,鼓勵感知停留與擴展。
2. 模糊意象語言(Fuzzy-Imaging Language)
- 運用模糊詞、比喻鏈、圖像化詞彙作為主要結構單位。
- 例:「那像霧又像觸感的顫動...我與它不是看見,而是成為」。
- 目的:刺激右腦參與與跨感官思維。
3. 非線性語言(Non-linear Language)
- 語句組成非線性圖像網路,而非語法樹。
- 可視化、模塊化結構設計,如神經網路般的意義關聯。
- 例:使用圖形、音高、位置變化來呈現概念。
4. 感官優先語言(Perceptual-First Language)
- 語言結構仿造感官經驗流程:例如先描述觸感、氣味、運動,再描述對象。
- 與「視覺先入主導」的傳統語言不同,更接近原初經驗。
5. 共振語言(Resonant Language)
- 詞彙不是用來區分世界中的事物,而是用來喚起心中共鳴狀態。
- 例:一個詞可以是「與山林風接觸的靜聽狀態」,而不是「風」。
與既有語言的差異(對照分析)

潛在成果與挑戰

七、語言不再基於「文字」來學習的可能性
(解放語言學習的形式,擴展感知與認知的邊界)
傳統語言的學習以「文字 → 聲音 → 意義」為基本架構,這種模式的優點是可複製、可記錄,但同時也強烈限制了語言與感知世界的關係,特別是:
- 將語言綁定於符號化與抽象化的對象分類
- 過度依賴視覺與聲音,忽略其他感官與內在心理活動
- 形成思考的慣性通道,壓抑原初、多維度的理解與感受力
非文字式語言學習的核心理念

可行的非文字語言學習模式
1. 感官模擬語言學習(Sensory Simulation Language)
- 運用觸覺、視覺、氣味、聲音、動作作為語言的基本單位。
- 例:學習「流動」的概念,不是記憶單詞,而是讓水在手上流過,再透過音或色與其對應。
2. 動作語言學習(Kinaesthetic Language Learning)
- 每個語義單元以身體動作或姿態表達。
- 如古老的手語、武術語言、舞蹈語言,但進化為更細膩的語意圖譜。
- 一種「用身體說話/學習」的模式。
3. 情境共振語言學習(Situational Resonance Language)
- 不教授詞彙,而是創造情境經驗本身。
- 學習者透過反覆處在相同感覺中,自然內化該語言元素(如自然語境下學母語的方式,但更有意識地優化設計情境)。
4. 內在意象語言學習(Inner Imagery Language)
- 發展以「想像圖像」為語言元素的學習形式。
- 利用冥想、夢境導引、意象連結法,訓練大腦「看到語言」,跳過聲音與文字。
- 可以結合 VR/AR 技術,創造「圖像語言的沉浸式場景」。
語言學習不再依賴書本的實現可能

與未來科技融合的潛力
- 腦機介面語言學習(BCI-Learning):直接用腦波連接圖像/意義場。
- 感官導向 AI 語言教學系統:引導學習者以非文字互動完成語言習得。
- 沉浸式語境場域(Immersive Semantic Fields):打造虛擬世界,讓語言變成一種「存在中的體驗」。
八、哲學性總結:語言作為「感知延伸」而非「世界命名」
傳統語言本質上是人類為了控制混沌而建立的符號秩序體系。
但若我們倒轉這一邏輯,讓語言回歸為「延伸感知的工具」,那麼語言將不再是學習的負擔,而成為一種打開世界、觸摸世界的入口。