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有在修行嗎?」 這幾年,靈性在台灣爆炸成一種文化現象,很多人問我這個問題。
靈性,對我而言,不是穿白衣、點精油、在 Instagram 上寫「宇宙會安排好一切」的那種姿態。 它也不是一種語言風格,不是拿來說服別人「你只是還沒覺醒」,更不是一個可以轉賣、收費、包裝的商業名詞。
真正的靈性,是一段赤裸的、自我觀察的過程。 它不華麗,甚至很多時候很狼狽——是你坐在房間的地板上,面對自己的情緒廢墟,不躲、不逃,只是靜靜地陪著自己。
我不是不相信宇宙的流動,我也走過那些感受到連結、同步、啟示的時刻。 但我更相信的是:靈性的終點不是變得特別,而是變得真實。
這幾年靈性在台灣成了一種現象,幾乎每個角落都有課程、有身心靈品牌、有能量導師。 也許這對某些人有幫助,但我更常看到的是:靈性被濫用成一種「無需負責的說詞」或「逃避現實的包裝」。
修行,不是逃到宇宙去,而是學會怎麼踏實地回到自己。 它不是讓你在關係中消失,而是讓你能帶著界線、帶著愛,站在關係裡不自我迷失。
如果有一天你問我,靈性是什麼? 我會說: 是你能好好吃飯、認真工作、不討厭自己,然後晚上躺下來,還能安靜地對自己說聲「謝謝」。
那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