在文章的最前面先更新台光電。
台光電(2383)更新
2025年5月迄今,高盛出了兩篇 台光電 報告,其中5月20日的報告提到了兩點我認為值得一提的消息:
昆山廠擴產計畫
早在2020年就有關於昆山廠未來遷廠的公告,但後續消息不多。在稍早5月初的法說會中,公司也提到「昆山廠至少可以使用到2026年底」。然而,在高盛5/20的報告中,則首次明確指出昆山廠預計在2026年也將進行擴產,除了大園廠外成為另一個產能成長來源。
The company is planning to expand new capacity in its Kunshan plant in 2026 (vs. only Dayuan new capacity build in 2026 in prior plan), suggesting solid demand outlook.
這是法人圈對昆山廠後續動態罕見的正式提及,值得特別留意。
M9材料布局
高盛也首次提到 台光電 對於推進至M9等級材料具備高度信心,公司認為能發揮先行者優勢,在此領域保持領先。
The company believes it will be the first M9 grade CCL supplier to start mass volume production, and could enjoy the first mover advantage.
Trainium CCL ASP 遠超預期
另外,小摩 JPM 在5月22日的報告中也提到了預期每台 ASIC AI server 的 CCL content 在 250~300美元,遠高於主流 AI GPU 伺服器的 100 美元水準。
... the Trainium project is still the main catalyst for EMC rev growth this year to date, as the CCL content per chip for Trainium seemsto be far above our original expectation of US$250-300 (which was already much above the US$100 for the mainstream AI GPU servers).
奪回 Nvidia AI 領導地位
對於 台光電 在 GPU 相關營收的貢獻,目前市場上的共識:其佔比可能並不像許多人想像的那麼高。根據福邦投顧在5月5日的早報分析,這部分營收可能僅佔個位數百分比。這項觀點也與更早的資訊相互印證:高盛在2月9日的 PCB 產業報告 Exhibit 10 中,便已預估 台光電(EMC)在 GPU 業務上的佔比為個位數,這與其在 ASIC 領域的顯著比重形成了鮮明對比。

然而,值得留意的是:儘管上述其他法人指出目前 台光電 在 GPU 營收佔比不高,在這一份報告中卻簡短提及憑藉極高的產能利用率等因素,台光電 將可能於明年重新奪回 Nvidia AI 領域的領導地位。
... we expect the very high UTR and mix upgrades to continue for EMC (we expect the company to recapture leadership for Nvidia AI next year
以上四點簡短的消息分享給大家。希望我們都能一起見證好公司的持續成長。
接下來,本文將深入探討投資組合的分散與集中議題。

投資從來不是靠感覺的賭博,而是一場靠勝率與紀律的決策評估,及驗證的過程。在 群電Q4展望與2025年策略:穩健企業如何在高成長領域擴展 一文中我曾在這裡初次提到「重壓」二字。
對我來說,最核心的原則是這八個字:看錯就砍,看對重壓。
這句話聽起來簡單,但背後其實隱含了我對研究方法、勝率來源與資金配置邏輯的深刻理解。我並不迷信重壓本身,而是在勝率高、風險可控的情況下,才願意集中資金押注少數標的。這不是賭,而是策略。
勝率從哪裡來?
從產業、供應鏈與預期差中找答案。
我相信勝率來自對產業的深入理解與供應鏈的掌握能力。舉例來說,我在分析 台光電 時,看的從來不是單一公司的數字,而是整條AI伺服器與 800G 交換器供應鏈的變化與節奏。
從上游原料端,我會追蹤 富喬(1815)的玻纖布的情況是否反映需求動能;往下來看 台光電 本身的產品組合變化與法人對 EPS、毛利率的預估;再進一步觀察下游的PCB 廠如 金像電(2368),它是否同步受惠於同樣的應用趨勢,以及是否展開擴產或產品升級。
應用端,我會同時追蹤出貨對象與實際產品需求,像是ODM 組裝廠 緯穎(6669)的AI伺服器出貨表現,ASIC 設計的 世芯(3661)可作為下一代規格的前瞻情況,這些都會回頭反映到 CCL 材料廠如 台光電 的業績表現。
在交換器端,我會觀察 800G 交換器相關材料投入比重,以及產品滲透率的情況,並橫向比較 台光電 與同業 台燿(6274)的技術佈局與營收表現差異;同時也會對照關鍵廠商 智邦(2345)這種交換器系統廠的產品節奏、毛利結構、法人預期修正,從而推導上游材料的需求脈動。
此外,我也不會忽略國際客戶與市場訊號,像是國際主要的 CSP 廠商的資本支出、財測以及財報的情況,這可能會重大的反映未來數季的趨勢。
分散 vs 集中的辯證
所以你說買 台光電,是不是就只是看 台光電?
並不是。
真正的意思是:盡量對這整條產業鏈有理解,盡可能掌握,並且在交叉比較所有可能受益的廠商後,選擇其中最具把握的一檔來作為主要佈局。這不是簡單地「押一檔股票」,而是押自己對整個供應鏈動態的判斷。
那麼接著,也許會想問:
你壓 台光電,那是否就代表你集中單一風險了嗎?
事實上,我也可以選擇分散壓幾檔產業內的股票,例如 金像電、台燿,甚至 智邦,我是不是都可以分散買?當然可以讓投資組合看起來「分散」,我都有持續追蹤,要買不難。然而,我更傾向的作法:是在理解供應鏈之後,將我最有把握、評價最合理、成長動能強的一檔來納入我的投資組合,而且也並非代表佔比100%,事實上 台光電 佔我投資組合遠比100%還少。
這樣的做法,是「賭」嗎?是「歐印」嗎?
反過來說,如果你同時買進幾檔產品結構一樣、客戶群重疊、產業趨勢一致的股票,這樣的「分散」其實只是形式上的自以為安心,並沒有真的降低風險。
風險控制與交易紀律
當然,儘管如此,也不代表我每次操作都會成功,我經常失敗。所以我會設定明確的風控機制:
- 基本面看錯(預期未兌現)→ 全砍,不戀戰
- 進場後盤整無動能超過半年 → 退出,換股
- 只在評價合理且有預期差的情況下進場及加碼,不追高
這些機制讓我能專注在對的操作上,排除情緒干擾,保持策略一致性。
承認並且為看錯負責
股票並不會在乎你的買進成本,也不會因為你看錯就好心反彈讓你下車後再下跌。市場只會照它的邏輯走,不會配合你的希望。
我想,上面這句話相當的重要,如果有機會請多讀一遍。你必須要對此有深刻的體認,才能讓思維有進一步的飛躍跳升。
我從來不相信「等十年股價會翻倍」、「不賣就不賠」、「市場總會還我公道」這些模糊的想法。也不會用「產業很好,公司很有潛力,我看得很遠、我看三到五年,五年不夠就看十年」這種說法來合理化自己的錯誤判斷,甚至合理化自己的「凹單」行為。
很多人一開始因為某個理由買進股票,當這個理由失效後,卻不肯認錯,轉而找其他理由繼續說服自己硬抱,最終陷入「是市場不懂啦!」的自憐想像,卻沒發現機會成本早已流失。
你就承認你看錯了,並且勇敢且果斷地處理錯誤
承認錯誤是學習的開端,它能提升我們的勝率,也就是看對的機率。這樣,當看對的機會降臨,我們才敢堅定出手。唯有具備可複製性的成功模式,才能被視為真正的成功。
📌 風險提醒
文中所述的操作方式來自我個人的投資邏輯與研究節奏,不是鼓勵所有人都應該重壓一檔或少數股票
。重壓的前提,是你對產業有深入理解、能持續追蹤基本面變化,並且具備足夠的資金規劃與風控紀律。
每個人的風險承受度不同,若對產業理解不足、資訊落後或無法承擔波動壓力,盲目重壓將極可能導致嚴重虧損
。
投資從來不是靠「複製別人的選股」,而是建立在你對機會與風險的獨立判斷之上。
~共勉~