曾在韓國自駕的朋友,應該都會有一個共同感受——開車變得沒那麼焦躁了。在韓國的住宅區,速限清楚劃設為30公里,並在每段約300公尺的路段設有明顯的減速提醒。你甚至不用靠導航或Google Map去看限速,因為路面不斷在提醒你:這裡是給人生活的地方,不是給你飆車的場地。
最厲害的,是他們不光用「數字」來告訴你要減速。每一個紅色減速標示都是震盪標線,也就是你開快了,車子會開始晃動、發出聲響。車輛與駕駛人被迫「身體記住」減速的感覺。
更用心的是路口設計。只要是速限30的區域,路口的地面就會被漆上大面積的紅色油漆,號誌燈桿則是醒目的黃色——不用猜,從視覺到觸覺,都讓你清楚知道:這裡有行人,這裡要慢。
甚至在郊區,行人道依然寬敞清晰,不會像台灣一樣一離開市區就「只能靠邊走」甚至「走在水溝蓋上」——這種細節,就是基本的人本思維。
不是因為韓國人特別有禮貌,是制度讓你變得守規矩
當你在一個有邏輯、合理設計的限速與交通環境中開久了,駕駛人會內建一種穩定感。你會開始主動控制速度,在沒有監視器、沒有警察的地方也會自然地減速。
你開起來不焦躁,心情穩定,行車不會累,不會有那種「每秒都要防撞」的壓力。這就是制度讓人守規矩,不是靠罰單,是靠「你願意也容易」守規矩。
回頭看台灣,則是什麼?速限隨便訂、標線亂畫、路窄還停車、人行道被當停車場、沒有緩衝區、也沒有提醒機制。然後一堆監視器、一堆罰單,罰的不是壞人,而是連規則都搞不清楚的市民。
你在台灣一上路,就像走進戰場。大家都怕死,所以搶快、搶道、按喇叭。不是因為我們壞,而是這個交通制度本身壞透了。
所謂「人本交通」就是這樣:合理提醒,而非陷阱設計
在韓國,就算你一天開過30次減速帶、20個限速30路段,你也不會煩躁。因為它們真的「有必要」,真的「有邏輯」,而不是像台灣那樣莫名其妙一堆限速、沒有警示、只為抓你違規賺罰金。
所謂人本交通,不是設幾個斑馬線就算數,不是喊口號,也不是年年發文關心行人死傷數字。而是從道路規劃的源頭就把「人」放在設計中心,從標線、視覺、路寬、緩衝空間,到速限與路權分配,讓人可以安心走路、開車可以自然慢下來,不再是你死我活的賽道邏輯。
台灣,還有什麼藉口?
台灣交通不是沒有救,是你們不願意學。不願意承認錯誤規劃、不願意花預算重劃設計、不願意踩駕駛的特權、不願意正視行人的存在。但只要一天不改,我們就還要用「生命」換「過馬路的自由」。
人走在地上,不該像在求生。我們不是問得太多,是你們做得太少。