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功感是學習上,很大的動機。
這次探討「嚴師出高徒」的說法。
我們都不喜歡受到責罵,而喜歡別人的肯定。
嚴師能夠讓我們學習動機提升,抑或對自尊感受創?
對於小朋友,一個好的啟蒙老師很重要。嚴師對他們來說,會減少開始接觸該項活動。相反一個懂得關心小孩的老師,因材施教,對頑皮的小孩,以規矩行先,讓他們學懂「尊重」。學懂一個正確的價值觀,總比整天活在恐懼中來得好。而不是不斷給於要求,給予一個信息,讓他們覺得自己不好。滿足他們對世界的好奇心,而學習動機正正就是由好奇心引起的。作為傳授知識者透過責罵,影響他們自尊心,不單止對事沒有幫助,而且彼此的關係。當然,我們亦要看對象是誰,因材施教。若果在一隊籃球隊中,一班頑皮的球員,需要團結才能贏比賽。適當的嚴厲是必須,但要用什麼字眼,侮辱並不會帶來成長。相反,減少人與人的溝通機會。彼此之間只有批評。一是,學生「那個老師,我很討厭。」;二是,老師「你要達到什麼要求」。不斷給予要求,而學生沒有自我探索,對學生真正的成長造成阻礙。因為學生沒有覺得自己做得到。不斷的嚴厲或要求他幹什麼,自我價值一路下降,由此失去動機。
我認為「嚴師」需要轉變成「人生導師」,而不是單純作「好惡嘅人」。人生導師,需要有榜樣,給學生模仿。模仿是影響日後學生要成為一個怎樣的人。他們學習「惡」,或許他們日後作為老師時,同樣以惡回應學生。一個不尊重的對待,換來減低自尊感,影響孩子健康的成長。不說是「老師」,他們日後成為父母,成為孩子「第一個啟蒙老師」,我們能確保不用相同方式對自己孩子。一個值得思考的問題,難道「愛」與「關心」不能換來更好的成果嗎?非得「惡」?人的關係需要建立在互相尊重,擔驚受怕,他們不會在受教者上學到什麼事。
以上說的「嚴師」出現在不同環境,各自的角色定義亦有所差異。在運動項目上,一群散沙,「教練」角色就激勵運動員。在運動教練藝術上,要懂得教,懂得教「散沙」,比起讓散沙自尊心受創來得好。沒有人喜歡給人罵。適時的肯定,能夠讓他們進步更有動力。而從「學校老師」來說,要看是幼稚園、小學、中學,甚至大學。處於反叛期,沒有要求的話,會影響日後成長,不能學習「尊重」。然而,對幼稚園和小學生可能不管用。
說了那麼多,「因材施教」總比「嚴師」更有價值。若果「嚴」產生懼怕,不單影響學習,也會影響個人自尊感。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