走出「舒適圈」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2 分鐘

走出「舒適圈」,但不要太遠。


舒適圈給我安穩的感覺,但安穩不宜太久。

舒適圈影響我們成長,但踏出太多就會影響精神健康。

在溫室長大的人,要有成長的機會,就要踏出舒適圈,這是很重要。

困境中,就退一步,回到圈裡,好好照顧自己。


你的成長歷程中,有沒有喜歡挑戰自己,尤其有人挑釁或自尊受創後,為了證明給他人,所以逼自己做大膽的事情。本人是長期病患者,離開香港到外地讀書。雖然這個計劃思考了很久,但當中或多或少有強逼成份,為了證明自己可以有專業身份。唯知這個挑戰有點過度。無錯有成長,但同時滿滿傷痕。最近閱讀一本《隱性潛能》提出要達到夢想,需要接受不適感。然而,我相信作者不是叫我們無止境挑戰個極限。無論是工作,或是其他生涯規劃,為了實現一個理想而踏出第一步的你,相信並不容易。


另外,我認為「走出舒適圈」亦要看對象來說。如果對懶惰的人或許可以說,但對完美主義者未必合適,因為他們會不斷催迫自己,一定要完成這項任務。亦即是,讓自己不斷突破「舒適圈」,這未必是好事。再者,以往我參與社區中心的活動,當中談及「舒適圈」要明白復元路上,每個人步伐並不相同。同時,正所謂「勉強冇幸福」,在某個階段未準備好,先容讓自己休息一會兒。人生慢慢長路,很像駕駛一輛車,遇到危險難道還得向前衝嗎?無論你是不是情緒痛患者,我想休息每個人都需要,這是人人享有的權利。

還有,也需要清楚界線,有時是否糢糊不清,亦會影響前進的方向,大小不一。

當我們能力慢慢提升,可以踏出的範圍就會擴大。


由上述來看,我認為「走出舒適圈」是成長的需要,但每個人對「舒適圈」定義都不一樣。我很喜歡做連動,但剛開始做的時候,總不能推到極致,以致受傷。老生常談「盡力而為」,我相信真正看待生命的重要,比強逼自己達到能力範圍以外的事,來得好。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卓韋
1會員
15內容數
喜歡閱讀,佛系寫小說,寫書評或其他寫作
卓韋的其他內容
2025/05/19
到底什麼是「自信」? 我覺得首先要建立自我價值。 社會裡,為了融入群體要強裝另一模樣。例如明明不想吸毒,卻因為想得到朋輩認同而吸。「你唔係唔夠膽嘛!」,於是就選擇不歸路。年青人對價值的看法,受到內心的自卑,而忘記真正想要什麼,看法也產生變化。以我為例,從小面對欺凌,讓自己只想滿足霸凌者的需求,而
2025/05/19
到底什麼是「自信」? 我覺得首先要建立自我價值。 社會裡,為了融入群體要強裝另一模樣。例如明明不想吸毒,卻因為想得到朋輩認同而吸。「你唔係唔夠膽嘛!」,於是就選擇不歸路。年青人對價值的看法,受到內心的自卑,而忘記真正想要什麼,看法也產生變化。以我為例,從小面對欺凌,讓自己只想滿足霸凌者的需求,而
2025/05/16
人類不願意挑戰新事物,例如跳出舒適圈嘗試創業。 在《心流》一書提及需要挑戰才有機會產生「心流體驗」,使我們忘記時間的流逝,使人更投入該事項。有時,不能離開只可留在原有工作環境,如上班工作就變為苦差。因為日復日的工作沒有變化,所以心流難以產生。另外,意識控制——我喜歡什麼?或者有沒有意志力,都不斷影
2025/05/16
人類不願意挑戰新事物,例如跳出舒適圈嘗試創業。 在《心流》一書提及需要挑戰才有機會產生「心流體驗」,使我們忘記時間的流逝,使人更投入該事項。有時,不能離開只可留在原有工作環境,如上班工作就變為苦差。因為日復日的工作沒有變化,所以心流難以產生。另外,意識控制——我喜歡什麼?或者有沒有意志力,都不斷影
2025/05/14
科學在不同時間有不同定義,最遠可以追溯古希臘,當時透過力學——「靜力學」和「動力學」發現數學上的規律。 由這本書提及,科學可以分為「經驗式」或「實證性」。我認為現代科學透過不斷試驗建立龐資料庫,而在科學史上自然現象的產生則影響人對科學的看法,包括為何地球為何是圓——這個問題。 19世紀時,一些哲
Thumbnail
2025/05/14
科學在不同時間有不同定義,最遠可以追溯古希臘,當時透過力學——「靜力學」和「動力學」發現數學上的規律。 由這本書提及,科學可以分為「經驗式」或「實證性」。我認為現代科學透過不斷試驗建立龐資料庫,而在科學史上自然現象的產生則影響人對科學的看法,包括為何地球為何是圓——這個問題。 19世紀時,一些哲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欸!這是在哪裡買的?求連結 🥺」 誰叫你太有品味,一發就讓大家跟著剁手手? 讓你回購再回購的生活好物,是時候該介紹出場了吧! 「開箱你的美好生活」現正召喚各路好物的開箱使者 🤩
Thumbnail
#獨處是人生必經功課 1. 自我認識: - 獨處給我們機會去深入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我們才能真正聆聽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願望。 2. 增強內心力量: - 獨處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內心的堅韌和自信。通過獨自面對挑戰和困難,我們可以變得更加獨立和堅強。
Thumbnail
#獨處是人生必經功課 1. 自我認識: - 獨處給我們機會去深入了解自己,反思自己的思想和行為。只有在安靜的環境中,我們才能真正聆聽內心的聲音,了解自己真正的需求和願望。 2. 增強內心力量: - 獨處可以幫助我們培養內心的堅韌和自信。通過獨自面對挑戰和困難,我們可以變得更加獨立和堅強。
Thumbnail
唯一不會讓人空手而歸的旅程,就是內心的旅程。這旅程不需要行李,也不用出門,只要你願意探索自己的內心。在這裡,你能真正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學會怎麼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這趟旅程讓我們成長,更懂得包容和理解別人,也幫助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內心的旅程總能給我們帶來寶貴的智慧
Thumbnail
唯一不會讓人空手而歸的旅程,就是內心的旅程。這旅程不需要行李,也不用出門,只要你願意探索自己的內心。在這裡,你能真正了解自己,發現自己的長處和短處,學會怎麼面對生活中的挑戰。這趟旅程讓我們成長,更懂得包容和理解別人,也幫助我們找到內心的平靜。不管外面的世界如何變化,內心的旅程總能給我們帶來寶貴的智慧
Thumbnail
無論何時何地 我都想自己一個人靜靜的獨處 不管喜怒哀樂 能夠有一個人的空間 有何不可......思考著 現在....過去....未來 走的每一步獨處 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加的沉穩理性...... 也要讓自己心更廣闊與平和
Thumbnail
無論何時何地 我都想自己一個人靜靜的獨處 不管喜怒哀樂 能夠有一個人的空間 有何不可......思考著 現在....過去....未來 走的每一步獨處 都是為了讓自己能夠更加的沉穩理性...... 也要讓自己心更廣闊與平和
Thumbnail
我們大多數人就像一群籠中鳥,習慣了安逸舒適的生活,卻不知不覺中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虛假的自我傾向於留在舒適圈,尋求安全感,就像鳥兒呆在籠子裡,即使門敞開著也不願飛出去。 我們身邊的人,家人、朋友,甚至整個社會文化,都可能無形中塑造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讓我們習慣於循規蹈矩,不敢突破自我。
Thumbnail
我們大多數人就像一群籠中鳥,習慣了安逸舒適的生活,卻不知不覺中限制了自己的自由。虛假的自我傾向於留在舒適圈,尋求安全感,就像鳥兒呆在籠子裡,即使門敞開著也不願飛出去。 我們身邊的人,家人、朋友,甚至整個社會文化,都可能無形中塑造著我們的思維和行為模式,讓我們習慣於循規蹈矩,不敢突破自我。
Thumbnail
活在人世間,儘管不樂意,要想離群索居其實並不容易,然而對於人際關係,不管我們多麼努力經營、不論我們多麼眷戀,最終總是會停在生離或死別。 雖然我無法掌握一段關係時間的長短,但我可以做到的是放手之後,存菁去蕪,只把溫暖、感激留在回憶裡。
Thumbnail
活在人世間,儘管不樂意,要想離群索居其實並不容易,然而對於人際關係,不管我們多麼努力經營、不論我們多麼眷戀,最終總是會停在生離或死別。 雖然我無法掌握一段關係時間的長短,但我可以做到的是放手之後,存菁去蕪,只把溫暖、感激留在回憶裡。
Thumbnail
最近在走的關, 學會與自己獨處, 即使手機不再旁邊, 我不會在感受到焦慮了, 也很少在看社交圈的日常生活了, 開始專注自身身上,把時間拿來創作與看書, 往內在發展, 了解每個情緒來源, 練習放鬆,敞開心胸, 練習無條件的去愛伴侶每個面向, 好與壞都愛. 練習往內在取愛,那是源源
Thumbnail
最近在走的關, 學會與自己獨處, 即使手機不再旁邊, 我不會在感受到焦慮了, 也很少在看社交圈的日常生活了, 開始專注自身身上,把時間拿來創作與看書, 往內在發展, 了解每個情緒來源, 練習放鬆,敞開心胸, 練習無條件的去愛伴侶每個面向, 好與壞都愛. 練習往內在取愛,那是源源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當人們開始年老,家庭生活忙碌,朋友關係漸行漸遠時,如何學會獨處,尋找內心的平靜和自我驗證。這是一個關於內心安寧和自我成長的故事。
Thumbnail
文章描述了當人們開始年老,家庭生活忙碌,朋友關係漸行漸遠時,如何學會獨處,尋找內心的平靜和自我驗證。這是一個關於內心安寧和自我成長的故事。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