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那是老師你的學生啦!」
「您又沒帶過我們班」
「體制外比較自由、學生一定比較好教」
這些話雖然有些負面,卻是許多現場老師的心聲。
其實,許多滿腔熱血的老師一進入體制內,就想要為孩子做些什麼,後來面對諸多困境又屢遇挫折,只能選擇妥協,認為自己已經盡人事了,無奈的同時會開始想當初投身教育的選擇是否正確,看到別人的學生就開始和自己的做比較,或是舉出種種外在因素影響了教學成果,只為了讓自己好受一點。
這種老師固然可惜,卻也錯失了一個讓自己振作的關鍵點:「孩子就是孩子,體制外的孩子也會遇到體制內會有的問題,不是嗎?」,回顧自己的成長經驗,學習、成績、家庭、同儕,這些曾經困擾我的問題,不也困擾著現在的孩子們嗎?無論體制內、外,孩子們終究會遇到這些問題,也需要有人來陪伴、幫助這些問題,所以如果在體制外能幫助孩子的方法,體制內也可能有效,對吧?
「不用獎勵的教育之道」這本書,沒有多龐大的學術理論支撐,有的是彭瑜亮老師在教育現場,體制內外奮鬥數十年、努力的陪伴孩子面對成長的各種問題所得出的珍貴經驗分享,書中所提及的各項教師「心法」,可以讓在各個領域的老師得以用不同的角度,看待正在成長、正在努力突破困境的孩子,同時也為陷入泥淖的老師找到問題的解方。
面對人心混亂、學生只想玩耍的課後班,我試著操作書中的重要觀念:「肯定與鼓勵」,有些老師會看到一部份人在聊天玩耍,而我還看到了乖乖坐在座位上的那一部份人,「我看到有人已經在開始專心寫作業了,很棒喔!其他人我知道剛剛打球很熱,我等你們靜下來。」剛才還鬧轟轟的班級,慢慢變的平穩、安靜,本來表現好的人更加專心、在聊天的孩子也知道要做調整,默默地回到位子寫作業,整個班級的氣氛是安靜但和諧的,試想如果用「那邊幾個人在幹嘛?沒聽到鐘聲嗎?」來提醒孩子,場面會是多麼的不一樣。
以上,只是我試著將書中的一小部分內容實踐的經驗,沒想到就給了我滿滿的收穫;面對教育,老師其實是和孩子一起學習如何相處、如何陪伴的,只是有時候面對現場環境,情緒和壓力一上來,往往會不知所措,不知道該如何解決困境,這時不訪看看這本書,相信你一定會有所收穫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