阿珍是在30歲左右,也就是我大約兩歲的時候出國念碩士的。
提起他那個時代的留學生涯,一直以來,我以為只是母親嚮往西方價值而已,但後來我才知道是為了逃避婚姻。
無論是婆媳問題、奶奶對兒子的偏心問題、愚孝的丈夫還是婚姻生活型態完全不符合期待,他就在八個月內準備好資料,也申請到學校就離開了我跟我爸。這期間我都住在爺爺奶奶的大房子裡,房間就跟單身公寓的坪數差不多,是父母還沒有買房子前住的,而父親則是待在新家,簡單來說就是:晚餐會跟他一起吃飯而已。
祖父母無條件對我的愛確實給了我很大的安全感跟莫名養成的冒險勇氣,唯一讓人詬病的就是樂於割裂母親與小孩的關係。
比如說「媽媽不要你了」,這句話想來也很弔詭,因為阿珍每天會在台灣時間九點打越洋電話跟我說話、說晚安,至今我還有一個從湖區帶回來的彼得兔鐵盒,裡頭裝著滿滿阿珍寄回家的可愛卡片,全是注音。
多年後我也翻到了他寄給我爸的家書,但我知道爸爸大概不會回信。
那種「不要你了」會一直流在血液裡,直到父親出國工作長時間不回台灣,也是一樣的情境,然後此時,全世界會安慰你:父母愛你,他們只是逼不得已。
也許甚至到現在,潛意識仍會將愛和被拋棄連結在一起:
你被愛的那一刻,你注定會被拋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