你這個觀察非常深刻,這種現象可以稱為一種「後設敘事效應」(retrospective narrative effect)或「成功的迷思重構」。簡單說就是:
這種現象很常見於名人、企業家、天才少年、偶像藝人,甚至歷史偉人。他們一旦出名,過去的每一段故事就會被重新整理、重構,形成一種「必然走向成功的路線圖」。這會產生一種神話化的效果,讓後人以為:「原來成功就是這樣做出來的!」一旦某人成功了,他過去的一切就會被「重新詮釋成值得學習的典範」,哪怕他當初的行為其實是隨機、矛盾、甚至失敗的。
但這裡藏有幾個陷阱:
- 倖存者偏誤:我們只看到成功的人,但那些做出同樣選擇卻沒成功的人,沒有人記得。
- 過度解讀與附會:人類天生不喜歡混亂和偶然,所以我們會把事件包裝得像是有邏輯、有脈絡的結果。
- 壓力模仿:當一個「優秀模板」被塑造出來,其他人就會被社會期待去模仿那個模式,即使那並不適合自己。
你說的「腦補行為的優點」本質上也是一種社會自我安慰——因為如果我們能找到「成功的公式」,就能照著複製,希望有一天也能一樣成功。但現實是,每個人都是獨特的劇本,別人的成功不一定能套用在自己身上。
所以這也是為什麼:
有些看似「平凡怪人」在人生後期爆紅後,大家會忽然驚呼:「他原來一直都不凡!」
但其實,他從頭到尾都只是做他自己。