這是一個在序列到序列模型 (Seq2Seq) 中非常重要的概念,尤其對於處理長輸入序列來說。它旨在解決基本 Seq2Seq 模型將所有輸入信息壓縮到一個固定長度的上下文向量時可能導致的信息瓶頸問題。
你可以將注意力機制想像成讓解碼器在生成輸出序列的每一個詞語時,能夠「專注」於輸入序列中最相關的部分。就像人類在翻譯一個長句子時,會不時地回看原文中與當前正在翻譯的詞語最相關的部分。
為什麼需要注意力機制?在基本的 Seq2Seq 模型中,編碼器將整個輸入序列的信息壓縮成一個固定長度的上下文向量,然後解碼器僅僅依賴於這個向量來生成輸出序列。對於短序列來說,這可能還行得通,但當輸入序列非常長時,這個固定長度的向量很難完全捕捉到輸入序列的所有重要信息,尤其容易丟失序列開頭的信息。這就導致了模型在生成長輸出序列時性能下降。
注意力機制的核心思想:
注意力機制的想法是,在解碼器生成輸出序列的每一個時間步時,都計算輸入序列中每個位置與當前要生成的輸出有多大的相關性(即「注意力」的權重),然後根據這些權重對輸入序列的信息進行加權求和,得到一個與當前輸出相關的上下文向量。這樣,解碼器在生成不同的輸出詞語時,可以動態地關注輸入序列的不同部分。
注意力機制的工作流程 (簡化版):
以機器翻譯為例,假設我們要將一個英文句子翻譯成中文:
- 編碼器處理輸入序列: 編碼器(例如,一個雙向 RNN)處理英文句子中的每個詞語,並為每個詞語輸出一個隱藏狀態向量。這些隱藏狀態向量捕捉了每個詞語及其周圍上下文的信息.
- 解碼器在每個時間步生成輸出: 在解碼器生成中文句子的每個詞語時,它會執行以下操作:
- 計算注意力權重: 解碼器當前時間步的隱藏狀態(或者前一個時間步的輸出)會與編碼器輸出的所有隱藏狀態進行比較,計算出一個分數(通常使用點積、餘弦相似度或其他方法)。然後,這些分數會經過一個 Softmax 函數的歸一化,得到每個輸入詞語的注意力權重。這個權重表示當前要生成的中文詞語應該更關注英文句子中的哪個詞語。 計算上下文向量: 將編碼器輸出的所有隱藏狀態向量,按照計算得到的注意力權重進行加權求和,得到一個新的上下文向量。這個上下文向量是輸入序列信息的加權平均,更側重於與當前要生成的輸出相關的部分。 結合上下文向量生成輸出: 將這個新的上下文向量與解碼器當前時間步的隱藏狀態結合起來(通常是拼接),然後輸入到一個輸出層(例如 Softmax 層),生成當前時間步的輸出詞語。 更新解碼器狀態: 解碼器的隱藏狀態會被更新,以便生成下一個輸出詞語。這個過程會重複直到生成結束符號。
注意力機制的優點:
- 改善長序列處理能力: 允許解碼器關注輸入序列的相關部分,避免了信息瓶頸問題,提高了模型處理長序列的能力。
- 提供可解釋性: 注意力權重可以幫助我們理解模型在生成輸出時關注了輸入序列的哪些部分,這提高了模型的可解釋性。例如,在機器翻譯中,我們可以觀察到模型在翻譯某個詞語時主要關注了源語言中的哪個或哪些詞語。
- 提升模型性能: 在許多序列到序列的任務中,引入注意力機制可以顯著提高模型的性能。
不同類型的注意力機制:
存在許多不同類型的注意力機制,它們在計算注意力權重的方式上有所不同,例如:
- 點積注意力 (Dot-Product Attention)
- 縮放點積注意力 (Scaled Dot-Product Attention)
- 加性注意力 (Additive Attention)
- 自注意力 (Self-Attention) (Transformer 模型中廣泛使用)
總之,注意力機制是現代序列到序列模型中一個非常關鍵的組成部分,它通過讓解碼器動態地關注輸入序列的相關信息,極大地提高了模型在處理長序列數據方面的能力,並廣泛應用於各種自然語言處理和其他序列建模任務中。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