一家企業最冒險的舉動,就是每次只想幾個零星的點子,然後最後選擇老闆或主管最喜歡的那一個😆
自認沒什麼創意的我,果然被這本書的封面引起興趣,這本書想要傳達的是:
- 創新/創意是一套可以學習的方法,而且可以藉著習慣來培養!
- 想出點子後,如何迅速確定哪些點子值得實踐、商業化?
- 如何刺激創意?

點子流
本書作者傑瑞米.奧特利與派瑞.克萊本任教於史丹佛大學著名的哈索.普拉特納設計學院(Hasso Plattner Institute of Design)也就是大家所謂的設計學院(d.school)。他們教授的創新課程大爆滿、廣受好評,不斷有企業去取經。
他們以上課的內容與跟企業交流的洞見為基礎,寫成了這本書。本書傳授你發想、測試與落實突破性點子所需的習慣和技巧。本書分為兩部。第一部教你創新心態的基本知識,第二部則教你如何得出突破性的點子。
書中提供證實有效的策略,尤其運用很多企業的實際案例說明,相當有趣。作者提出創意法與眾不同之處,在於持續聚焦於稱為「點子流」(ideaflow)的概念。簡單來說,重點就是「量」會帶來「質」。其好處就在於我們想出的點子愈多,在發想過程中的壓力就會大幅減少,還能增加成功率,把成本和風險降至絕對最低值。
💡創意是可以透過「習慣」養成的
- 點子額度練習(Idea Quota):每天早上寫下十個點子。產生點子的流程要
重量不重質
。練習一陣子後,你將有能力在需要時拋出新點子。
(我自己覺得,練習不斷寫下點子這個概念就像輸入vs.輸出一樣,我曾經在一本書上學過,如果你只輸入不輸出,你的進步會有限。也好比記憶力,有淺層記憶與深層記憶,你只是聽過老師課堂上說一遍,跟你自己用筆寫過一次或整理出自己的心得筆記,收穫就是不同。輸出其實是一個很棒的思考、整理過程,尤其在現在資訊爆炸的時代,或是每天忙著穿梭在各個會議/專案之間,如果只是一直接收,沒有停一下、轉換成自己的想法,這些東西就很難成為你自己的) - 養成「記錄」的紀律(discipline of documentation):將事情立刻記錄下來是重要的創意習慣,否則,就算等一下你還記得點子的主要內容,你也會忘了剛才想出點子的
脈絡和細節
。 - 認真回顧:把每個點子都寫下來還不夠,記錄的紀律還是要搭配認真回顧。每天、每星期回顧你寫下的所有筆記,把有意思的部分轉換成永久的記錄。作者分享一位創業家的方法,他每隔十天就會用完一本筆記本,透過仔細回顧,再把其中最佳的內容抄寫在新筆記本的第一頁,這樣一來,最後得到的是前一本筆記所有想法的精華版本。能被你寫到新筆記本的,還能證明你對那個點子充滿熱情。
- 替行事曆留空檔:這個觀念在很多書上都有提到,記得每週把自己的行事曆block半天或1-2個時段,讓自己有機會放鬆、思考。
想想看,如果你每天總是忙著滅火、處理各種緊急狀況,你怎麼可能替公司帶來新鮮的想法呢?(Google給員工20%時間,讓他們上班時可以研究自己感興趣的點子;3M也為員工提供15%的時間,得以從事自己喜歡的專案) - 好的輸入=好的輸出:多吸收他人觀點、多與不同領域的人聊天...因為我們一定有自己永遠想不到的事。透過各種體驗...去散步、去觀察、去感受,這些都是輸入,唯有好的輸入才能有好的輸出。另外像是好品質的睡眠、徹底的放鬆休息,也都是好點子產出的必要條件;回想一下,通常大家產出好點子的時候都是在放鬆、無壓力的情況下,就是這個道理。
定期回顧筆記,有可能帶來意外之喜。去年不經意的一個念頭,有可能正好是你目前困境所需的解方。
💡想出好點子的秘訣是「想出很多倍的點子」
點子數量➗時間=點子流
點子流 = 在一段時間內產生的點子數量
點子越多,點子也會越好。
就如點子額度
練習,寫完一個寫下一個,不要慢慢想,不要停下來,不要判斷寫得好不好,也不要修改。不要給自己時間思考,用你最快的手速,想到什麼就寫什麼。重點在於數量,不用管品質。點子流就跟肌肉鍛鍊一樣,會越練越強。
到底得有多少點子,才能得出一個優秀的點子?根據作者的經驗,答案大約是2000,2000:1就是點子比率(Idea Ratio)。若想讓點子的數量大增,就務必記得,一定要放鬆對品質的期望。
💡永不停止測試
作者強調,有了好點子還不夠,一定要測試、修正、再次測試。因為我們的直覺很不準。
提醒:當點子池越大,人們總是想挑好做的來做。這時如何挑選就很重要,問問自己,這個點子令你興奮嗎?用興奮程度來挑選/評估是一個很好的方法,因為興奮感
是創新的動力。千萬不要因為從眾效應,選擇最多人投票或是選擇老闆/主管最喜歡的那一個。作者在書中分享非常多測試/實驗/驗證點子的案例,可以學習如何有效/正確的從實驗中,找到最棒的點子。
另外作者也分享一個在辦公室就能鼓勵創新、產生創新點子的方法:在辦公室放一塊大型的軟木布告欄,每當有人有點子想和團隊分享,就把點子釘在版子上。不要署名,每個點子都是獨立的。當團隊的其他成員經過時可以看看這些布告欄上的點子,寫上看法或建議卡片,並貼上星星來表達興奮程度。記得每星期整理一次,把獲得最多留言和星星數的卡片,移到右邊標示「測試」的地方,代表接下來團隊會進行測試實驗。
創意是「不要只作你想到的第一件事」
💡領導者該做的事
- 你的團隊/組織是否設有創新指標?是否依據指標給與獎勵與鼓勵?你要讓員工清楚知道公司重視創新的程度,勝過銷售或客服等其他事項。
- 你是否親身示範創意行為?你是否堅持定期做創意練習?你是否堅持先想出大量點子,接著才透過實驗加以篩選?你提倡的事,自己也要做到,否則員工不會跟著做。
- 你是否創造空間,讓員工能以不一樣的方式工作?公司利用哪些機制,確保員工不會因為疲於應付每天的工作量,而無法想出明日的好點子?
- 參與失敗的創新會對員工的職涯加分或扣分嗎?要努力讓公司成為可以安心失敗的環境。因為如果創新實驗的失敗被視為個人的失敗,那就不必期待會有什麼創新了。
- 員工是否會向你要答案?身為領導者的職責是賦權、讓人們自行找答案。你要釋出「看待事物的角度」,不讓員工作做起事來綁手綁腳。你要引導員工的作法,但是讓他們自行找出解決方案。
如果說Nike和蘋果都是由懂創意的人精心設計而成,相信大家都能認同。奈特(Phil Knight)和賈伯斯(Steve Jobs)刻意打造出讓創意蓬勃發展所需的環境。這樣的領導者除了追求利潤和成長,也把創意需要的條件視為優先要務,因為他們明白後者能帶來前者。
領導者如果不懂創意的運作原理,就很難培養他人的創造力。傳統的領導和管理訓練看重零錯誤的效率,而這正好與創意背道而馳。
💡延伸推薦
📗復盤寫作法:最近剛好看完一本很不錯的書,教你怎麼透過每天的記錄、復盤、筆記,提煉出精華,成為自己創作/寫作的養分。更多介紹請點此👉好書推薦 | 復盤寫作術
如果你喜歡以上的閱讀心得分享,拜託幫我按一個愛心❤️(每一個愛心都是我閱讀與分享的動力)。如果這篇文章有幫助到你/妳,歡迎訂閱我或贊助我,給我小小的鼓勵✅