被選擇之前,我們能否先被理解?——從動物行為到非自願獨身者的溫柔觀察

更新 發佈閱讀 9 分鐘
raw-image

從《混沌少年時》看見那些無聲的怒吼

Netflix 幾個月前播出的劇集《混沌少年時》(Adolescence),以驚悚又貼近現實的方式,帶觀眾走進一位被社會忽視的年輕男性內心世界。主角看似平凡,卻在情感、性、認同與孤獨的交會處,爆發出令人震驚的行為。在社群媒體與論壇上,不少人將這樣的角色標籤為「非自願獨身者」(incel),他們往往難以獲得親密關係、常感被拒絕,甚至將挫敗感轉化為對女性的敵意。

這部劇讓我開始思考:這些被社會邊緣化的男性,究竟是如何一步步走向極端?除了社會結構與性別文化的影響,是否還有更深層、更原始的動因?

如果我們將視野拉回到自然界,在許多群居哺乳類動物中,也能看見類似的結構:雄性之間為了交配權爭鬥,少數勝出者獲得繁殖機會,多數則被排除在外。那麼,這些被淘汰的雄性是否也會感受到不公平、產生仇視?還是他們發展出不同的策略以求生存?

本文將嘗試從動物行為與演化心理學的角度,重新理解 incel 現象的根源,釐清那份無聲怒吼背後,究竟是什麼驅動著他們對「被選擇」的渴望與挫敗。

雌雄不平等的繁殖代價與演化策略

如果我們暫時撇開現代社會的規範與性別觀,回到最原始的演化場域,會發現「愛情市場」的失衡其實早已存在於許多物種中。

對雌性而言,繁殖是一場高風險的投資。懷孕、分娩、哺乳,甚至在某些物種中還要單獨撫養幼崽,這些生理與能量的投入,使她們在選擇交配對象時必須格外謹慎。因此,她們傾向挑選健康、強壯、具備生存資源的雄性,讓基因能延續,也讓後代能獲得保護。

反之,雄性的生殖成本相對低廉。一顆精子的代價微乎其微,交配過程也鮮少影響生存機會。因此,演化上的策略更偏向「數量」而非「品質」,透過誇張的展示、打鬥、地位競爭,來提高被選擇的機會。

這樣的不對等,導致了極端的性競爭現象。在孔雀身上,雄鳥必須擁有鮮豔且對稱的尾羽,才能吸引雌鳥注意;這些尾羽雖不利飛行,卻成為誇示基因健康的「代價信號」。在黑猩猩群體中,雄性透過身體對抗與權力聯盟建立階序,地位高的雄性獲得最多交配機會,而低階雄性則被迫等待、觀望,或轉向偷交策略。

在這場交配戰中,能被雌性選中的往往只是少數;多數雄性則在競爭中落敗,無法繁殖後代。從演化的角度來看,他們是沉默的失敗者;但如果換成人類社會,這樣的失落與被排除感,會不會正是 incel 現象的生物性基底?

輸了之後怎麼辦?兩條雄性的生存路徑

在激烈的性競爭中,並不是每一隻雄性都能成為贏家。那麼,那些無法勝出的雄性會怎麼辦?這個問題在自然界中,早已有了兩種明顯的回答。

第一條路,是我們比較熟悉的「正面對抗」路線。在許多哺乳動物中,輸掉競爭的雄性往往會選擇再次挑戰領導者,或在繁殖季展現出更高的攻擊性與緊張行為。例如在獅群中,新進的雄獅往往會殺死前任領導者留下的幼獅,迫使雌獅儘快恢復發情,從而建立自己的繁殖優勢。這種策略雖然殘酷,但從演化角度來看,確實是爭取基因延續的激進手段。

然而,也有另一條路,更為隱密、柔性而充滿策略性。這種被稱為「邊緣繁殖法(satellite mating strategy)」的行為,最經典的案例發生在藍鰓太陽魚(Lepomis macrochirus)身上。研究指出,這種魚類的雄性會發展出三種明顯不同的繁殖策略:主巢型雄魚會築巢、吸引雌魚並照顧魚卵;偷襲型雄魚體型較小,趁主巢雄魚與雌魚交配時迅速衝入產卵區域釋放精子;而衛星型雄魚則透過模仿雌魚的行為與外觀,混入繁殖場域,等待適當時機偷偷釋精。

類似的策略也出現在黑猩猩(Pan troglodytes)社會中。下位階的雄性無法直接與雌性交配,便會與雌性建立長期的社交關係,或與其他雄性結盟,創造出交配的「機會窗」。這些非主流的行為顯示,即便在階層明確、資源有限的情境中,非優勢雄性仍能透過策略與耐性參與繁殖循環。

這些例子提醒我們:在性競爭的場域中,不是所有落敗的雄性都走向破壞或暴力,有些選擇了理解局勢、避開正面衝突、另闢蹊徑的方式。而在人類社會裡,這樣的替代策略是否被看見、被尊重?還是我們過於關注那些走向極端的聲音,而忽略了那些仍在尋求共鳴與理解的存在?

人類走得更遠,卻也更孤單

與動物不同,人類不只競爭地位與資源,還競爭認同、愛、歸屬感——這些抽象卻強烈的需求,在我們逐步脫離自然選擇的規則後,反而變得更加深刻難解。

雖然我們不再需要靠打鬥贏得交配權,卻依然活在一個無形的「繁殖壓力場」中。社群媒體上鋪天蓋地的戀愛成功學、精緻生活照與情侶日常,讓很多人感受到一種「沒人選我,是我不夠好」的心理失衡。這種失衡,對於處在社會邊緣或缺乏資源的男性來說,特別容易轉化為一種被動的羞辱感與挫折感。

更複雜的是,人類大腦的進化帶來了高度的自我意識與因果推理能力,也讓我們能夠將「失敗」歸因於特定對象。於是,某些人開始將痛苦投射到那些他們覺得「看不起自己」的對象身上——特別是那些擁有選擇權的女性。

在這樣的情境下,一個類似於動物行為中的「落敗雄性」的狀態,就在人類社會中轉化為 incel 現象:他們不只是失去了親密關係的機會,更感受到在整個社會價值觀中被否定、被忽視,最終產生敵意、絕望,甚至以暴力或極端語言作為「重建自尊」的手段。

但值得注意的是——不是所有失落都會導向仇恨。在黑猩猩與魚類中,我們已看見了替代策略的可能性;在人類社會裡,也有無數男性選擇以合作、傾聽、自我成長的方式走出情感困境。那麼,我們能否透過制度與文化,創造更多讓人「可以被溫柔等待」的空間,而不需要透過征服與競爭才能證明自身的價值?

理解不等於縱容——我們如何與這群人共處?

我們當然無法也不應該為 incel 文化中出現的暴力與仇恨語言找藉口。但如果我們願意退一步思考——這些極端情緒的背後,是否其實源於一種極深的孤獨感與無能為力?

有些男性從小就被灌輸「不能脆弱」「要有成就才配得到愛」,但在資源分配日益不均、情感連結越來越稀薄的社會裡,他們往往連「努力」都不知道該往哪裡使。當這樣的壓抑累積過久,缺乏情緒支持與正向關係的引導,他們就可能轉向網路論壇、匿名社群,尋找一種「被認同」的感覺。即使那種認同,是建立在敵意與排他的共鳴上。

這並不是在為傷害他人的行為開脫,而是想提醒我們:當一個人走向仇恨的時候,他也許早已經被世界遺棄了好一段時間。

那我們能做些什麼?

也許答案不是一味地譴責、封鎖或羞辱,而是創造更多可以讓人不必靠征服或炫耀,就能被理解與接住的空間。例如推動性別情感教育的深化,不只是教人怎麼「追女生」或「建立魅力」,而是教人如何與自己相處,怎麼面對拒絕、怎麼溝通欲望與界線、怎麼處理內在的失落。

同時,我們也應該承認:溫柔不是只給成功者的獎勵,它應該是每個人都可以領取的起點。讓男性也能被允許脆弱、被允許不擁有一切、被允許等待,而不是永遠被逼著去證明自己「值得」。

因為只有在不被逼著表演雄性氣概的時候,人們才可能開始練習什麼是真正的親密關係。

重新理解關係,讓努力不再孤單

從動物的生殖策略,到人類的情感孤島,這一路看似迥異,其實始終圍繞著一個問題:我們該如何被理解、被選擇、被需要?

有些雄性,透過尾羽、鬃毛、搏鬥來證明自己;有些人,則靠金錢、肌肉、話術或社會地位。但也有些人,不想再玩這場比誰強的遊戲,只希望能有個人,在不需要表現的時候,依然願意靠近。

或許我們需要的,不是一個完美的交配市場,而是一種新的親密關係定義:不再是為了繁衍下一代,不是為了符合性別期待,而是為了讓兩個獨立的人,在這個世界上能多一點力量與陪伴。

這篇文章不是為了替任何仇恨開脫,也不是為了把野獸本能合理化。它只是一次溫柔的嘗試,想問問看——

如果我們願意從了解失敗的雄性開始,是否就能讓那些努力、卻常被忽略的人,不再走到極端?

畢竟,被理解的那一刻,往往也是人類願意改變的起點。

文:小樹@三杯半Podcast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三杯半 Podcast
1會員
15內容數
一杯咖啡、一杯茶、一杯水,還有半杯靈感?三個人坐在桌邊,就成了一集 podcast 的開始。《三杯半》是一檔在深夜播出的慢節奏談話節目,不追熱門新聞,也不急著給答案。從日常觀察到社會現象,從人際互動到數位焦慮,我們聊關係、聊文化、聊情感,輕聲問出那些藏在生活縫隙裡的大哉問。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由少女漫畫《可以不可以》改編而成的劇集,以及主角在劇中的生活轉變。此外,劇中的重點人物和劇情簡介也得到了介紹。這篇文章著重於人物角色的個人價值觀,以及與以愛為包裝的「情緒勒索」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這篇文章講述了由少女漫畫《可以不可以》改編而成的劇集,以及主角在劇中的生活轉變。此外,劇中的重點人物和劇情簡介也得到了介紹。這篇文章著重於人物角色的個人價值觀,以及與以愛為包裝的「情緒勒索」之間的關係。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了中年女性的性慾和愛的情感,並透過歌曲《沐春風》的歌詞分析來解讀。對於中年女性的性情、性慾、以及社會上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深入而全面的觀點。
Thumbnail
文章探討了中年女性的性慾和愛的情感,並透過歌曲《沐春風》的歌詞分析來解讀。對於中年女性的性情、性慾、以及社會上的角色扮演提出了深入而全面的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重點放在Netflix電視劇《馴鹿寶貝》所呈現的跟蹤騷擾主題。文章中提及的內容包括性別角色、鏡映渴求、倒錯的愛與失落,以及心理醫師的驚悚之愛。文章對於跟蹤騷擾與心理創傷有深入的討論,並提供了相關案例研究的觀點。
Thumbnail
這篇文章重點放在Netflix電視劇《馴鹿寶貝》所呈現的跟蹤騷擾主題。文章中提及的內容包括性別角色、鏡映渴求、倒錯的愛與失落,以及心理醫師的驚悚之愛。文章對於跟蹤騷擾與心理創傷有深入的討論,並提供了相關案例研究的觀點。
Thumbnail
真事改編也好,虛構佔多也罷,《馴鹿寶貝》的魅力,或者說價值,在於豐富化跟騷案件的內涵,指出那過程中的曖昧、費解的情感;後段則以悍然自我揭露的姿態,陳述創傷當事人的矛盾,再用開放而弔詭的方式,呈現男女主角的共情。那是生命稀爛、虛無的時刻,他人的恐怖及甜蜜。
Thumbnail
真事改編也好,虛構佔多也罷,《馴鹿寶貝》的魅力,或者說價值,在於豐富化跟騷案件的內涵,指出那過程中的曖昧、費解的情感;後段則以悍然自我揭露的姿態,陳述創傷當事人的矛盾,再用開放而弔詭的方式,呈現男女主角的共情。那是生命稀爛、虛無的時刻,他人的恐怖及甜蜜。
Thumbnail
如同這部劇的重點台詞-「你的意識決定了你存在的宇宙」,你的觀點也決定了你對這部作品和人物的看法
Thumbnail
如同這部劇的重點台詞-「你的意識決定了你存在的宇宙」,你的觀點也決定了你對這部作品和人物的看法
Thumbnail
如果一個成熟的身體,裝入一個嬰兒的大腦,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想如果要盡量不劇透的話,我會這樣形容《可憐的東西》這齣戲。 也許大家會視為女性主義,我也不太清楚這部戲應該用什麼哲學來框架好,如果是我,應該是存在主義吧,濃厚的荒謬感,讓我既發笑,又覺得深有感觸。 「不帶框架的活真
Thumbnail
如果一個成熟的身體,裝入一個嬰兒的大腦,那會發生什麼事情呢? 我想如果要盡量不劇透的話,我會這樣形容《可憐的東西》這齣戲。 也許大家會視為女性主義,我也不太清楚這部戲應該用什麼哲學來框架好,如果是我,應該是存在主義吧,濃厚的荒謬感,讓我既發笑,又覺得深有感觸。 「不帶框架的活真
Thumbnail
Poor Things,指的正是那些受到桎梏的男性,而女性主義的存在,也是為了解放這些男人。平權與覺醒,是屬於全人類的事。 [ 倫敦:男性所建構的世界,過度強調理性,逃避真實的情感 。] 在男性的成長歷程中,他們始終被教導著不能感情用事,做事必須有邏輯、理性。那些缺乏證據的事物,
Thumbnail
Poor Things,指的正是那些受到桎梏的男性,而女性主義的存在,也是為了解放這些男人。平權與覺醒,是屬於全人類的事。 [ 倫敦:男性所建構的世界,過度強調理性,逃避真實的情感 。] 在男性的成長歷程中,他們始終被教導著不能感情用事,做事必須有邏輯、理性。那些缺乏證據的事物,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