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故事情節(白話)
秦國想借東周的路去攻打韓國。東周國王很為難:不借,怕得罪強大的秦國;借了,又怕惹怒韓國。
這時,有位叫史黡的智者出主意:
「你可以派人告訴韓國:秦國敢借道打你,是因為信任東周。你們不如送點土地給我們,讓秦國開始懷疑我們和你們勾結,就會猶豫要不要借道。另外,我們再去找楚國談合作,假裝我們和楚國變得親近,讓秦國更忌憚。這樣一來,韓國可以避免被打,我們也能獲得一些利益。」接著,他又說:「你再對秦國說,是韓國硬要送地給我們,我們也不敢不收。這樣,我們不但不會得罪秦國,還能拿到韓國的好處!」
🏯 歷史背景(淺談)
這事發生在秦武王時期,當時秦國已是戰國中最強的國家之一,韓國則是比較弱小的,東周更是個小小的諸侯國。秦國雖然強,但還沒強到能隨便消滅其他國家,所以常常用「一點一點吃掉對手」的策略。這種手法讓六國經常被逼得只能選擇兩害相權取其輕的辦法,長期下來國力被削弱了還不自知。
🎯 智謀分析(簡析)
史黡的身分有爭議,但無論他是替誰出主意,這計謀都非常高明:
- 若他是幫韓國,這招讓韓國少受傷害,代價只是一點土地。
- 若他是幫東周,那就更厲害了:讓東周左右逢源,不得罪任何一方,還撿了好處。
這個計謀最厲害的是,它同時利用了三國之間的心理與勢力差距:
- 秦國很強,但還怕東方六國聯手;
- 韓國怕被打,只能讓出一點土地;
- 東周最弱,但卻能藉機獲利。
這正是古人智慧的展現:在強弱懸殊中找到平衡,巧妙應對。
🎯 智謀精髓
📌 多方布局 → 操控秦韓關係
📌 巧妙說辭 → 規避責任、順利收利
📌 裝可憐 → 東周明明最弱卻反而得利
📌 借力使力 → 利用韓楚對秦的忌憚來保身