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書作者是歷史學家呂世浩,以下為書中部分內容,以及我的感想
書中提到,不是歷史沒用,是我們學習歷史的方式出了問題
現代的學校教育,基本上是時代的產物,是為了因應工業革命以後,填補各種專業人力的需求而設計出的教育,換句話說,現代教育是一種專門用來培養工匠的教育
花時間背誦年代、人名、地名、事件,但卻往往不明白,除了應付考試,這到底是為了什麼?
那要如何讀歷史才有用?作者提出一種閱讀的方式:
讀到書中的古人面臨重要的抉擇時,把書合上,想一想,你身處對方的位置時,會如何決定?做什麼樣的決定?想清楚後,再把書打開,看看這個人物做了什麼樣的決定?他的決定帶來的是成功還是失敗?原因何在?然後比較自己與古人,在選擇和方法上有何異同之處?
學習歷史的方法,重視的不是「記憶」,而是「思辨」
所以讀歷史有什麼用?作者提到歷史的三個用處
「啟發智能」:歷史是總結了在過去的幾千年中,上自帝王將相,下到販夫走卒,各種各樣的人與事。學歷史,是用古人的智慧來啟發自己的智慧,將古人的智慧活用在自己生存的時代,將自己的生命歷程與書中的智慧不斷相互印證
廣告
「審時度勢」:得知大勢所趨,方能事半功倍,若逆勢而行,縱使個人聰明,力量再大雖可以得意於一時,久了,還是會被歷史打倒。具有審時度勢的智慧,能幫助我們取得這時代的成功。培養眼光不局限於當代,而能洞徹事物發展脈絡與前因後果
「感動人心」:了解人性和人心。歷史是追求真實之道的學問,只有從真實出發才能提煉出真實的道理,也唯有「真」才能打動人心,才能真正改變世界
在讀到這段的時候,也讓我去思考以前國小到高中,學習歷史的過程,確實是要背很多東西,但歷史算是在我主科裡面,算是比較有興趣的,有時除了課本內容,也會延伸去看一些課外內容
例如學習到二戰的時候,我就很好奇歐洲其他小國家之間參戰時候會站在那些立場;而三國在歷史課本只有提到一點點,但也滿好奇,會去進行課外學習。至於對於課業是否有用呢?除了在比較接近大考的前幾個月,否則我沒有去思考太多有用與否
而在上大學之後,會閱讀一些歷史課外書,例如「人類大歷史」、「槍炮、病菌與鋼鐵」,一開始的時候,有想要把書記憶起來,但後來接觸到第二大腦的觀念,轉而變成使用數位筆記軟體來管理知識,也就是不像以前要把很多細節都記住,學習著重的點也有所改變,通常會比較注意大局勢的概念
但我自己讀的時候,是比較少用把書蓋上想想看會如何做的方式,我比較習慣繼續閱讀下去,然後把書中有啟發的地方,做記號和轉到筆記中,以及記錄我的一些思考
但以前高中以前學的歷史,是否真的沒有用呢?我認為這些知識是部分有用,
不過其實要看對於有用的定義是什麼,我認為有用包含在課業及在生活之中,以下提到幾點當作舉例
用不同角度來看待世界,會發現當今很多觀念,其實在以往是沒有的,例如「人類大歷史」書中就強調虛構故事的概念,這有助於我們去檢視當今時代,並且反思這些觀念是否適用於我或是這個社會
助於學習其他學科,在學習其他學科時,能更加瞭解不同時代的背景和演變,例如在在學習心理學時,就可以心理學的起源和各個學派間的演變;有些發明級科技也會和當時時代有關,例如航空和美蘇冷戰,有助於了解之間關係;學演化論時,也常常會談到環境、年份、物種等關係
作為舉例,在說明一些概念時,可以舉一些人物做例子,例如以達爾文做為跨領域學習的例子;以蘇東坡作為豁達的例子
理解作品,在接觸一些作品時,如果知道歷史背景,能以不同角度去解讀,例如「我只是個計程車司機」就和光州運動有關、「活出意義來」與二戰有關、「返校」和戒嚴時代有關
理解他人,理解一個時空後,對人物行為有更進一步的理解,例如在讀到一些古希臘世界觀時,可能會覺得很奇怪,但理解當時學科發展後,會比較能理解情況;而如果是在遇見外國人時,對於對方的文化圈有些理解,也較能理解對方為何會有想法和行為的差異
理解當今,例如以前對於北韓封閉感到好奇,就可以了解二戰和韓戰背景,對北韓有更多了解
探討適用性,在討論有些事物時,會談論到以往的背景發展,然後討論到當今時代有哪些不同,可以思考看看是否合適,例如以往還沒有網路時的學習,和現今網路發達後的學習,就會有不同,檢視以往和思考現代,有助於理解如何學習
串聯,以前在還沒完整學西方史時,很多事件,例如林肯和南北戰爭、二戰和希特勒、甘迺迪和冷戰等,會看起來像是很多個故事,學西方史之後,則比較能把各事件用年分和地區去做前後的排列
最後,學歷史有沒有用這個問題,其實也要看如何去定義有用
歷史哪些部分有用和沒用,對於每個人來說都是不同的,而即使是同個人,在生命中不同階段也會有所不同,大家也可以想想看,什麼才是有用?