成人部分我認為沒必要
甚至連可以賠特定處置的商品也不一定有誘因購買(費率可能比較貴)
新生兒部分還可以規劃,畢竟住院機率高、日額險的保費對比保障來說槓桿效益還不錯
此篇文章會做簡易分析,但依照保險業網路招攬自律規範,並不會透漏商品名稱
若保戶或同業先進看了之後有心得想交流的,歡迎來訊討論
以下正文開始
在去年(113年)7/1以後,副本理賠的醫療實支實付走入歷史,迎來了一波醫療險的寒冬期
其實是可以預料的,畢竟過往很多人的招攬方式就是用「理賠可以賺錢」當作訴求
我在這篇112年11月寫的文章就有提到,果然過了半年這個商品就做了大幅度的調整,不清楚改動原委的建議再去看看文章→ 淺談醫療實支實付的前世今生-這商品還能撐多久呢?
醫療險商品做了哪些改動呢?
- 門診手術額度普遍變低
- 手術定義幾乎都卡死限定227,頂多多一些附表項目可以理賠
- 過去用雙實支第二份理賠當作薪資損失的概念已經無法適用
以下就來慢慢分析
門診手術額度普遍變低
高額花費門診手術代表性的手術-白內障水晶體置換術,以此醫材舉例

以醫材比價網上的台北榮總醫院資料舉例
自費費用從3萬~11萬的都有,這也是過往大家會建議門診手術額度要買高的原因
這樣才可以讓自己有多一點的選擇權
而白內障水晶體置換也是多數人會遇到的高額「門診手術」項目
現階段的實支實付商品對於門診手術額度部分普遍偏低,幾乎是落在1.5萬上下
過往有許多商品的門診手術雜費額度是跟住院雜費額度相當的,上述的費用就算是最貴的11萬也不太需要擔心保險沒辦法全額理賠
但現階段的商品,不要說11萬的花費了,連表內相對便宜的3萬塊項目都沒辦法全額理賠
所以,除了一般的醫療實支實付之外,現在很多業務也會搭配手術險來銷售,來讓理賠金跟實際花費可以取得一個平衡
但...這樣就能解決問題嗎?

常見的手術險架構
以常見的手術險來說,理賠計算方式就是手術額度*條款項目中對應手術的百分比比例
這個商品的水晶體植入術比例是80%,已計畫五為例的話,理賠金是36,000
再加上普遍醫療實支實付門診手術額度的15,000,大概會有個5萬上下的額度
可以使用到中階程度的水晶體了
但...不要忘記,買保險是要花錢的
以這個商品計畫五的費用來說:

值得嗎?看到這個保費,應該不用我多說什麼了吧
30歲以上的成人每年就是近萬元成本,但對應的手術只能理賠36,000
大概4年的保費成本就超過理賠金了
當然,你要說這個險種不只賠手術還有理賠日額,我也是接受
我只是提供類似的觀念,讓保戶可以用不同的角度去思考這類險種的必要性
手術定義幾乎都卡死限定227,頂多多一些附表項目可以理賠
現在(撰文時間114.05.29)的醫療實支實付對於門診手術定義都是以「全民健康保險醫療服務給付項目及支付標準」第二部第二章第七節手術項目為主(俗稱的健保227手術,以下簡稱227手術)
頂多會有部分得列入第三部第三章第四節第三項牙科開刀房手術(俗稱的3343牙科開刀房手術,以下簡稱3343手術)
如果你對於227手術完全沒有概念的,可以去看看我之前寫的文章↓
目前部分的商品也有列出特定的處置表,讓保險理賠範圍不僅限於227手術
例如可以理賠常見的:大腸息肉切除、尿路結石體外震波碎石、複雜齒切除...等等
有多賠這些項目當然很好,但不會是商品選擇的主要考量
一個很現實的問題還是回到風險轉嫁的成本(保費)來考慮
- 保費有沒有比較貴?
- 主約出單成本有沒有比較高?
- 該風險是不是完全沒有辦法承擔的風險?
舉例:A公司可以理賠處置表的大腸息肉切除跟尿路結石體外震波碎石,B公司完全沒辦法陪這些項目,比較兩家公司的保費

以30歲男性為例,一開始差距還沒這麼大,後面就越差越多
有些商品不會是反應在醫療險的費率上,而是主約的出單門檻,這個就要去特別注意
例如:10萬終身壽險出單 VS 60萬終身壽險出單,可能額外就得多支出5~8千塊甚至更多的保費成本
很多業務會以他銷售的商品可以理賠割息肉、拔智齒為誘因做銷售
但保戶該去思考的是:
你到底有沒有這麼多息肉可以割?
你到底有沒有這麼多智齒可以拔?
拔智齒跟割息肉是不是不能承擔的風險?
多花這些保費來轉嫁這樣的風險到底值不值得?
就算你4顆智齒全拔,全部用膠原蛋白(行情3~5千)
我假設都花5千好了,4顆拔完花2萬,但你為了可以賠這個項目,每年要多花多少保費?
每個人想法都不同
有些人覺得有賠比較重要
有些人覺得不是只有拔智齒割息肉這些,還有其他很多項目
對於這些想法我都是給予尊重,但重點在於業務到底有沒有給你這些想法?來讓你做出相對對自己有利的決定
過去用雙實支第二份理賠當作薪資損失的概念已經無法適用

上面出現過的圖再用一次
日額險也可以用這樣的概念去思考有沒有附加的必要
風險管理的基本觀念
- 損失頻率:依平常狀況來說多久住院一次?
- 損失幅度:依通常狀況來說手術一次的費用大概多少?
- 轉嫁風險的成本:你要付出多少的保費?
這就是我開頭說的,保戶會需要去修正觀念的部分
在過往,實支實付可以理賠多份,自然可以解決薪資損失補償或是一家實支賠不夠的問題
但現在已經沒辦法這樣規畫了,就要能夠接受部分的自己承擔風險 (風險自留)
因為規劃日額險、手術險的成本太高了,根本沒有誘因
以一個30歲成年人來說,可能3~10年都不會有任何住院、手術的機會,但是10年的保費成本可能就將近10萬了,根本划不來
就算你平均三年一次住院、每次住院3天,所謂的薪資損失可能都不會到10萬這麼多
以一個50歲成年人來說,每年保費超過1萬住院只有理賠3000天,平均每年要住院4天以上才不是拿自己繳的保費賠給自己
恩...每年平均住院4天,給你們自己去思考了
以目前的成人保單規劃,我只會建議規劃高額度的醫療實支實付就好了,沒有必要規劃日額、手術險
如果業務用薪資補償、醫療實支的除外項目來建議你規劃手術險的話,不妨用上述的概念對比商品保費去衡量一下
薪資損失不是只有靠保險,自己平常多準備一點緊急預備金也是個選擇
對比保險來說,保險沒用到,那就是花費
緊急預備金沒用到,至少還是自己的資產
當然,如果你的概念是:我有可能會遇到重大事故住幾十天甚至百天的院,所以我要規劃這樣的險種,我也是給予尊重
保險規劃的過程中一個影響最大的環節就是「預算」
以我的經驗來說,現在的人在規畫完醫療實支實付、意外險、癌症險、重大傷病就已經差不多到預算限制了,實在沒有什麼空間在額外規劃日額、手術險
更別說很多都還是家庭經濟支柱,真的要規劃的話,也應該是規畫完定期壽險、拉高意外險額度之後還有餘裕再來考慮日額跟手術險
買保險只是讓自己多一點選擇權
本部落格倡導的一直是養成做功課的習慣以及獨立思考的能力
假設我有門診手術1.5萬的額度,我就真的要把它用完嗎?
有多少能力做多少事,保險可以賠1.5萬,那我就可以選擇1.5萬以下的耗材讓保險全額理賠;或是我自己在貼一點錢,使用貴一點的耗材
自費花得多,真的效果就比較好嗎?
這牽扯到目前的健保制度太多,真要討論下去又是一篇文
我只能說,自費多不一定代表效果好,還是要評估個人的實際使用狀況
對於醫院來說,他們也是營利的機構 (我講到這就好)
建議可以再上網多搜尋其他人的使用心得
如果家中長輩要換水晶體,他平常也根本只有看電視的需求
不像一般上班族需要長期看電腦或是職業駕駛需要長期用眼專注交通狀況
到底有沒有必要花這麼多錢使用這麼功能這麼精細的水晶體呢?
做個簡單得心得結論吧
理賠政策調整,代表商品會調整
商品調整,代表很多過去的觀念沒辦法再適用
過去的觀念要調整,代表需要時間讓保戶慢慢接受
以我的保險銷售實務經驗來說,去年7/1以後有許多保險公司逐漸退出保障型商品的研發
醫療保障商品的內容不再具有競爭力,連帶的影響就是保險業務也紛紛「轉型」
對整體市場來說其實不是一件好事,畢竟與社會大眾最相關的保險應該是這類型的保障型商品,而不是儲蓄險、投資型保單
賣保障型商品需要的專業度要多少應該不用我多說
對比儲蓄險幾乎是只要背話術就能銷售的,在政策改動之後這樣的問題顯得更嚴重
而且保障型商品的佣金又相對儲蓄險來的低很多
所以,請好好珍惜你周邊還願意賣保障型商品的業務,這些人真的是非常稀有了
如果你覺得這篇文章對你有幫助的話,可以點個喜歡