AI 工具越來越普及,很多人開始用它來提升效率、完成工作,這是很值得肯定的趨勢。但如果我們只停留在表面操作,沒有真正內化成為思考與學習的一部分,AI 很容易變成「好用但無感」,甚至反而限制了我們的成長。以下是我想提出的五點提醒:
第一,要培養系統思考的能力。
AI 再強,也取代不了我們對整體局勢、脈絡、結構的理解能力。學習看見問題背後的因果關係、變因交錯,是使用 AI 的起點,而不是附加價值。真正深度的提問,來自於系統性觀察與思辨。
第二,要善用,而不是限縮。
很多人把 AI 當成查資料或寫稿的工具,但它其實能幫助我們釐清觀點、模擬決策、發現盲點。當我們把它融入思考與判斷過程,而不只是交辦任務,才能真正放大它的價值。
第三,要練習 What、Why、So What 的思考節奏。
不只是問「是什麼」(What),更要追問「為什麼會這樣」(Why),進一步思考「那又怎樣」(So What)或「如果變了會怎樣」(What if)。這樣的邏輯辯證,才能讓資訊轉化為洞見,對話變成真正的思維訓練。
第四,別陷入咒語式操作的迷思。
現在 prompt 很紅,很多人熱衷於學模板、抄關鍵詞,但如果只是模仿、不思考,很容易讓我們失去判斷力與邏輯鍛鍊。會寫 prompt,不如會提問;提問之前,更要先思考清楚自己想釐清的是什麼。
第五,AI 不只是個人的工具,更是集體共學的場域。
當不同的人用不同的觀點與 AI 互動,分享問題、比較回應、共同思考,就會產生更多元的觀點與創造力。真正的學習文化,不是各自提升效率,而是一起提升理解。
AI 是工具,更是一面鏡子。它反映我們怎麼思考,也放大我們選擇怎麼學習。我們這一代,有機會讓 AI 成為內建能力的一部分——關鍵是:我們願不願意從思考出發,而不只是輸入指令。