京劇《四郎探母》與京劇藝術形式的誕生同樣久遠。據專家考證,此劇早在清道光年間就出現了。一經問世,便深受廣大京劇愛好者的喜愛,流傳廣泛,經久不衰。雖曾幾次遭到官方的批判和禁演,但終得重見天日,重放光彩。至今都是演出率最高的劇碼之一。這齣戲有很高的藝術價值。但更打動人心的是四郎的感情衝突和取捨。

故事大致情節是:楊繼業的四子楊延輝在宋、遼金沙灘一戰中被遼擄去,改名木易,隱瞞了自己的身份。可能因為他英俊瀟灑,文武雙全,受到遼國蕭太后的賞識,將女兒鐵鏡公主嫁給了他,成了遼國的駙馬。十五年後,楊延輝聽聞母親佘太君領兵來到天門關與遼軍會戰,觸動思親之情,想借此機會看望母親一面。於是對鐵鏡公主坦白自己的身世並求她幫助盜取通關令箭。鐵鏡公主感念倆人的夫妻之情並理解楊延輝的思母之情,在楊延輝發誓見母一面後就回到自己身邊後,成全了他的心願,從蕭太后那裡盜得令箭。楊延輝憑令箭連夜通過關口,來到宋營相繼與六弟楊延昭、姊妹們、母親、原配孟金榜相見。大家百感交集,千言萬語湧上心頭,一時來不及盡言,楊延輝便不顧母親的挽留和原配的依依不捨,匆匆告別而去,遵守誓言返回遼國。後來蕭太后得知楊延輝欺騙了她,並且還是勁敵楊家的兒子,大為震怒,遂下令斬殺他。幸得鐵鏡公主以死相逼,才饒過了楊延輝。
打眼一看,相較于大多數傳統劇碼,這齣戲的特別之處在于將夫妻之情放在了更重要的位置,比忠君報國、孝父孝母更為重要。戲中人物,包括楊延輝自己、他的母親、兄弟姊妹和原配,鐵鏡公主和遼國的君臣,都不認為楊延輝被俘後沒有英勇就義,反而為了保全性命而改姓埋名,並接受了敵國的賞賜,是可恥的行徑。當然也獲得了觀眾的理解和贊同;其次,楊延輝將與鐵鏡公主之間的夫妻之情,將自己的小家看得比自己的大家更重要;寧肯謝絕母親的挽留和辜負原配的忠貞也要回到鐵鏡公主的身邊。戲中,佘太君說道,『兒啊!豈不知天倫為大,忠孝當先。』但楊延輝連聲叫苦回道,『哎呀母親!孩兒豈不知天倫為大,忠孝當先。此時若是不回去,你那賢德的兒媳,與那小孫子,就要受那一刀之苦。』看來,楊延輝不是『媽寶男』,把媳婦看得比老母重要。
當然,他與鐵鏡公主盟過誓是一個因素。但按照儒家的道德原則,誓言在忠與孝的面前,就不是個事。孟子說,『大人者,言不必信,行不必果,惟義所在』。孟子所謂的『義』,就是忠與孝。孔子也是這樣的主張,並且有實例,違背了與蒲人的盟誓。《論語》記載,蒲人打算反叛衛國,正好孔子一行經蒲地到衛國,就被蒲人扣留下來。擔心他們把反叛的消息透露給衛國。後經人解圍和孔子發誓,蒲人才放行。但孔子一到衛國,就立馬把消息告訴了衛國,並慫恿衛國國君討伐蒲人。他的弟子子貢就問孔子:『盟可負乎?』孔子就回答說:『要我以盟,非義也。』 意思是說,蒲人要我發的這個誓,包庇他們犯上作亂,是不義的,就不用遵守。
這齣戲之所以打動人心,可能就在於其遵循了人類最基本的感情,夫妻之間長期相濡以沫而產生的感情,畢竟楊延輝與鐵鏡公主一齊生活的時間遠長於和他的原配,並且倆人還有了小孩;而擺脫了儒家忠孝價值對夫妻之情的壓制。可謂『家高於國,小家高於大家』;也沒有流露出儒家的夷夏觀。戲中並沒有表現出漢人比番人高人一等的意識。基本上是反儒家價值。
但這齣戲的是經過長期的演變才形成的。四郎探母的情節是在原有的楊家將傳說上添加的。那為何編劇者要加上這一情節呢?我以為,這是更值得探究的問題。
楊家將的故事在民間流傳非常廣泛,但正史中只記載了北宋時期名將楊業及其兒子楊延昭和孫子楊文廣的事蹟。其它楊家將的故事,包括四郞楊延輝的故事,均是民間文人或藝人演繹出來的。楊四郎被俘被招為駙馬的故事最早出現于明朝中後期的兩部小說《北宋志傳》和《楊家府演義》中。這兩本小說關於楊四郎的情節大致一樣。楊四郎被俘更名為木易,受到遼國蕭太后的賞識被招為駙馬,和瓊娥公主結為夫妻。但他身在遼營心在宋,暗中相助宋軍。在遼國滅亡後,攜妻子回到北宋,與母親兄弟姊妹團聚。而京劇中探母和返回遼國的情節則是在清道光年間才出現。
歷史上,確實有不少漢族將領被契丹俘虜招降,後受到重用,並娶得公主或當地女子。那麼將這些人的事蹟挪移到楊家將身上,更易於引起人們的興趣和故事的傳播。但楊四郞暗中助宋的情節,可能沒有事實根據,那些降將並沒有這樣的行為,是改編者為了降低人們對投降敵方行為的反感而虛構出來的。
那為什麼到了清朝,又增添了探母情節呢?我以為,結合時代背景,探母情節深層次反映的是在滿人的統治下,漢族文人的內心衝突。通過楊四郎的探母和返回遼國來合理化接受滿人統治的行為。楊四郎對母親的思念和探望暗喻漢文人對華夏正統的懷念,而返回遼國則隱喻不得不接受和效忠滿清統治的現實。看似反儒家價值其實還是以反轉的形式遵循了儒家價值。戲中楊四郎兩次表白,『多蒙蕭太后不肯殺害,反將公主匹配』;『蕭太后的恩澤似海』。用受蕭太后的君恩來合理化自己甘願為異族效勞的行為。等於還是效忠于君王高於盡孝于父母。另外,楊四郎言道,『此時若是不回去,你那賢德的兒媳,與那小孫子,就要受那一刀之苦』;也反映出漢文人對清朝統治內心的懼怕,如果不服從清王朝的統治,自己和家人都有性命之憂。這也是合理化甘願受異族統治的行為。
因而根本上,楊四郎之所以要返回遼國並不在於感念與鐵鏡公主的夫妻之情,而在於不辜負蕭太后的恩情、臣服于和效忠于蕭太后;在楊四郞的心目中,他與鐵鏡公主的結合是受蕭太后的賞賜,取決於蕭太后,而不取決於鐵鏡公主。如果楊四郎娶的是一般的遼國女子,那他有機會回到宋國境內後,就不會再返回遼國。這種情況下,盡孝就高於夫妻之情。當佘太君說道,『兒啊!豈不知天倫為大,忠孝當先。』他就會聽從他母親的盡孝要求。
歸結起來,《四郎探母》有兩條線。一條明線,一條暗線。明線是楊四郎與鐵鏡公主的兒女之情,夫妻之情高於盡孝父母;暗線是楊四郎感念蕭太后君恩似海,盡忠高於盡孝。用兒女之情來掩蓋君恩似海和君威如山。這樣處理,既遵循了人類的基本情感,引起了觀眾的共鳴;又暗合了儒家社會的主流價值觀,盡忠高於盡孝。合理化了漢人接受滿清統治的微妙心理,化解了漢人的內心衝突。當然也能為滿清統治者所接受和讓滿清統治感到滿意。
2025年5月29日