妳你也是高敏人嗎?佔比15-20分%的少數人口。
對聲音、氣味都很敏感,煙味、上一個乘客殘留在記程車的狐臭,對很吵、很大的聲音,這類人更容易感到不適,也更容易被過多的刺激淹沒,腦袋常常在高速運轉,長時間社交或處在人多的地方,會感到疲累,甚至焦慮、煩躁。不愛血腥片,別人有心事很容易發現,朋友連著幾天跟自己訴苦感情困擾,會因為共感太強,受到影響。
高敏是種「中性特質」不需被治療,更需要保護自己的能量,在職場、朋友間,甚至戀人,都需明確界線而不是冷漠。
《給自己撐起的專注時光》
高敏感的人,因為大腦常處於高速運轉狀態,對外界感官刺激格外敏銳。「冥想」這類被視為放鬆的方式,對我反而容易帶來焦慮(Relaxation-Induced Anxiety)像是電視頻道不停轉換、強迫自己靜下來,結果只讓腦內的噪音更大聲。
我其實不適合「關機式的放鬆」,而是需要轉移馬達——讓注意力集中在另一個能讓我們全然投入的領域。像是:看書、寫作、運動、學語言、學樂器。這些高度專注的活動,反而像是給大腦一種規律的呼吸方式。
例如我寫作、運動、學外語,當初的動機就並不是為了變有錢人,而是在無法遠行的日子裡,這些事像是我的精神維他命,撫平我的內耗,滋養我的情緒,是支撐我生活的專注時光。這不是表演式的自律,不是健身房裡擺拍美照的姿態。如果我要拍,可以挑自己最漂亮的。但我做這些事,是為了我自己,是一種不對他人交代、只對自己誠實的生活方式。
「心流」(Flow)是一種心理狀態,在這種狀態下,人會全神貫注、完全沉浸在某一活動中,並感到一種愉悦和滿足感。(註ㄧ)
有人說:「做這些事有錢賺嗎?為什麼休息還要那麼累?」我想,他們可能從未體會過「心流」的滋味。這類人我稱為「倔強的實用主義者」,隨便地對人貼上標籤,對情緒營養不敏感,對內在豐盈無感。
《敲響快樂的三角鐵》
核心的快樂,不是在聖誕節吃大餐,收到名牌,也不是踏出飛機,聞到海風的那一刻。比起一個大的刺激,對於頻率高的小刺激,例如:現場音樂會、吃甜食,大腦更容易感到快樂。
找到三個興趣,能立即在你碰到生活中無法避免的壓力和緊張時,建立鐵三角,可以好好保護自己,穩固自身情緒。
確保自己的快樂不會過度依賴他人,或是自身以外的事物

I 型人(內向型人格)
演員妮可·基嫚曾公開承認自己是高敏感族群
不管看起來如何開朗活潑,高敏感族群也一定是個I型人。
電池只能靠獨處充電,是呼吸的方式。這不是任性,而是必需。因此,這些私人空間,絕不能被壓縮,哪怕是出於好意。
看書、寫作、旅行這些事,不是因為外在肯定,而是因為我自己喜歡,自我療癒的過程,是一種深刻的踏實,自然能以平常心穩穩地持續。
因為有高敏感的感官,所以我在家喜歡點香氛蠟燭、聽輕音樂,這是告訴我的大腦退場的機制。
不必戴上嗨咖的保護色面具去合群,也不必用喧鬧證明存在感。與其與人言語爭輸贏,去提升自己,去做那些真正讓自己沉靜與舒服的事。
沒有這些片刻,高敏感族群就像一張被抽掉桌腳的桌子,搖搖欲墜。若不得不配合、被迫讓渡自己的獨處時光,就算不說出口,我的情緒也會默默地變調。
社會主流價值對內向者並不友善,甚至不允許我們高敏人表達真實的感受,讓高敏感人習慣壓抑自己,甚至被說「你想太多。」
「回不完的訊息。」
「是不是要去比較好?」
對他人的體貼,常常成為自我犧牲,對外界刺激的超載,爆炸時的反差,常常讓戀人、家人措手不及,甚至失眠。

底層(注意這裡不是指財富,而是素質)的人只在乎生存,對精神世界毫無興趣。習慣在同溫層,他們的信息來源單一,他們以為嗓門大、脾氣大、拳頭硬就是真理。但真正有智慧的人,懂得觀察何時選擇轉身,因為我們不想把時間浪費在爛人、爛事上,高敏人必須學會不讓外界定義自己價值,善良有鋒芒,只願留給識貨的人。
高敏人的功課
學會區分開來,那是別人的感受,不是我的感受。
那是你的觀點,不是事實。
我不熱衷八卦別人的事,但對自己說了哪句話,是不是讓誰不開心?常常太在意。因為大腦會一直「跑小劇場」是不是我不夠好。
尤其原生家庭不斷否定自己的原廠設定時。自己內心仍然住著小小的指責型父母。
《蛤蟆先生去看心理師》一書說道:當個體無法向他人表達情緒時,反過來對自己進行自我批判與自我懲罰
覺察這點,練習把注意拉回自己,善待自己,才是該關心的事情。
修養,常被酸民誤解為軟弱,喜歡文字、藝術、音樂、哲學,被質疑不夠接地氣、無用的。學習外文則是醜化成崇洋媚外。因為他們看不到深處的努力。自我成長,蛻變,是條孤獨又艱辛的路,一邊喝著苦澀的黑咖啡、吃著無調味的水煮食物,一邊做著累人的運動,睡前讀書來一點一滴強壯靈魂。
因為這些太辛苦,所以有人會選第二種,靠踩踏他人才能站起來的人,沒有正視自己內在未處理的傷,會不自覺防礙別人成長、療癒自我,需要貶低別人(PUA),來彰顯優越感。他們踩得順了,說自己是贏家,失手了又裝成受害者,只動嘴是零成本的,試圖用聲量、造謠掩蓋空洞、逃避自己。
我不入局,選擇明哲保身,因為有些局一開始就不值得投入。有些衝突,不回應、不解釋,才是最大的智慧。
每個人有不同的生命軌跡,不同的花期,對成功與幸福的定義也大不相同。
正如馬斯洛的需求金字塔,高敏感的人,唯有不斷努力往上攀升,才能遇見那些願意鼓勵深度思考,與尊重不同價值觀的人。高敏人像「絕對音感」般特別,只是需要找到正確的位置與頻率。
充電完,我們一樣是細心、暖心、樂於照顧別人的人。
事實上高敏人常見特質:有高度的同理心,是很願意替他人著想的人,更願意幫助別人,對文字、藝術、創作也有天賦,對音樂、電影、美景等等有更深的感受共鳴,能深度處理訊息。
「高敏人只是用比較深的方式在經歷這個世界。」
高敏的人不是需要「關掉情緒」,
而是需要「讓情緒找到出口」。
越是願意照顧自己這些細膩之處,
就會越有力量去溫柔地活著。
只有真正走過底層暗巷的人才明白,看破不說破,看透人性的骯髒後還能不變本質,是一種極稀有的善良與力量。
去理解別人很難感同深受這件事,像我們共感如此強烈。
當感覺被掏空,眼淚流乾時,心會像火山熔岩冷卻後形成的岩石那樣,堅實而沉穩。
真正的成熟,不是轟轟烈烈地反擊,而是在雨中哭完,抖抖肩膀上的雨,繼續走,低頭去完成該做的事。
人生最大的勝利,不在職場,而在健康,在職場外的關係,與靈魂深處能否安頓自己。
我們這一生,最該討好的人,不是別人,而是——自己。
註ㄧ:「心流」一說來自心理學家的米哈伊













