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以為醫生有神力,長大才知道現實是共病難解
小時候,我們相信:
- 去看醫生就能治好病;
- 老師教的都是真理;
- 研究者研究出的成果代表世界真相;
- 長成大人,就可以自由選擇人生。
那時的我們,活在一種充滿秩序與保障的想像裡。世界被清楚地分門別類:有病去看醫生、有疑問問老師、學問就是力量、長大是解鎖自由。
但長大後才發現——醫生不是神,醫療不是萬能
疾病有些是慢性的、有些找不到病因、有些只是用藥壓住症狀,卻不能根治。甚至,有些病是社會性的、心理性的、靈性的,醫療系統並無法完全處理。真正的療癒,來自長期自我調適與理解,而非單次就診的速效救援。
老師不是神諭的代言人,教育也有限制
老師也有人格偏好、教學風格與體制框架。他們教的,往往只是「當時版本」的正解,而非永恆真理。很多課堂沒教的東西,才是人生的核心技能:如何應對失敗、怎麼與人共處、怎麼面對空虛與不被理解。
研究結果,不一定是真理
學術的背後,也有資金壓力、數據選擇、業界與學界的立場偏向。有時候研究為了「能發表」而不是「真正發現真相」。知識,是不斷變動、被挑戰、被修正的東西,而非定於一尊的答案。
成為大人,不等於就能「做自己」
很多人長大後反而被責任、債務、期待、制度困住。你可能比童年更少時間創作、更不敢說真話、更不能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因為做自己,不僅要勇氣,更要成本,而這是成長最殘酷的代價之一。
然而,幻滅不是終點,而是轉機
當我們願意看穿這些童年神話,我們才開始真正進入人生的「自主期」。不是被動地相信,而是主動地選擇;不是等待權威給答案,而是開始自己學會提問。
也許:
- 看醫生的同時,我們也學會好好吃飯、紓壓與聆聽身體;
- 上課之外,我們也開始閱讀、觀察與懷疑;
- 面對不完美的世界,我們選擇仍然善良與堅持;
- 即便做不了「完全自由的自己」,也努力讓自己成為「比較不委屈的自己」。
成長,不是成為超人,而是學會與不完美的真實世界共處,仍然不放棄希望。