小時候總誤以為去看醫生就能治好病、老師教的都是對的、研究者研究出的成果都是真的、長成大人就能做自己

更新於 發佈於 閱讀時間約 3 分鐘

小時候以為醫生有神力,長大才知道現實是共病難解

小時候,我們相信:

  • 去看醫生就能治好病;
  • 老師教的都是真理;
  • 研究者研究出的成果代表世界真相;
  • 長成大人,就可以自由選擇人生。

那時的我們,活在一種充滿秩序與保障的想像裡。世界被清楚地分門別類:有病去看醫生、有疑問問老師、學問就是力量、長大是解鎖自由。

但長大後才發現——

醫生不是神,醫療不是萬能

疾病有些是慢性的、有些找不到病因、有些只是用藥壓住症狀,卻不能根治。甚至,有些病是社會性的、心理性的、靈性的,醫療系統並無法完全處理。真正的療癒,來自長期自我調適與理解,而非單次就診的速效救援。

老師不是神諭的代言人,教育也有限制

老師也有人格偏好、教學風格與體制框架。他們教的,往往只是「當時版本」的正解,而非永恆真理。很多課堂沒教的東西,才是人生的核心技能:如何應對失敗、怎麼與人共處、怎麼面對空虛與不被理解。

研究結果,不一定是真理

學術的背後,也有資金壓力、數據選擇、業界與學界的立場偏向。有時候研究為了「能發表」而不是「真正發現真相」。知識,是不斷變動、被挑戰、被修正的東西,而非定於一尊的答案。

成為大人,不等於就能「做自己」

很多人長大後反而被責任、債務、期待、制度困住。你可能比童年更少時間創作、更不敢說真話、更不能選擇自己想過的生活。因為做自己,不僅要勇氣,更要成本,而這是成長最殘酷的代價之一。


然而,幻滅不是終點,而是轉機

當我們願意看穿這些童年神話,我們才開始真正進入人生的「自主期」。不是被動地相信,而是主動地選擇;不是等待權威給答案,而是開始自己學會提問。

也許:

  • 看醫生的同時,我們也學會好好吃飯、紓壓與聆聽身體;
  • 上課之外,我們也開始閱讀、觀察與懷疑;
  • 面對不完美的世界,我們選擇仍然善良與堅持;
  • 即便做不了「完全自由的自己」,也努力讓自己成為「比較不委屈的自己」。

成長,不是成為超人,而是學會與不完美的真實世界共處,仍然不放棄希望。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芸嬋
25會員
1.1K內容數
興趣廣泛,遺世而獨立,期望貫徹自由意志,活出真實的自我 小說、影視、詩詞、網路文章、宗教、命理、玄學...都是生命的養料 目之所及、心之所想,皆是自我的投射 擅長沒有邏輯、沒有文筆、沒有深度的寫作 我想提供的價值是"靈感"與"思想"
芸嬋的其他內容
2025/06/01
當「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朝向共同目標努力」時,往往能誕生出強大的文化與行動力。這種「理念結盟」的組織,不只是因利益結合,而是因為共享一個信念或目標,激盪出驚人的創造與改變力。 以下是幾個古今中外典型的例子,從修行團體到科技創業,再到社會運動,說明這種「同道之盟」的力量: 一、古代類型 1.
2025/06/01
當「志同道合的人聚在一起朝向共同目標努力」時,往往能誕生出強大的文化與行動力。這種「理念結盟」的組織,不只是因利益結合,而是因為共享一個信念或目標,激盪出驚人的創造與改變力。 以下是幾個古今中外典型的例子,從修行團體到科技創業,再到社會運動,說明這種「同道之盟」的力量: 一、古代類型 1.
2025/06/01
這是一個極具思考深度的問題。簡單說:長遠來看,發揮自身影響力、讓他人認同你,的確比迎合他人更省力、也更具主動性與掌控權。但這條路,也更講究策略與內功。 以下是深入的分析與說明: 一、迎合他人,是短期過關的省力法 迎合他人,就像是在特定場合戴上一張「安全面具」。你說的是他們喜歡聽的話,做的是他
2025/06/01
這是一個極具思考深度的問題。簡單說:長遠來看,發揮自身影響力、讓他人認同你,的確比迎合他人更省力、也更具主動性與掌控權。但這條路,也更講究策略與內功。 以下是深入的分析與說明: 一、迎合他人,是短期過關的省力法 迎合他人,就像是在特定場合戴上一張「安全面具」。你說的是他們喜歡聽的話,做的是他
2025/06/01
當我們談論藝術創作時,往往會將焦點放在「藝術家個人」的靈感與才華上,彷彿一切都是他閉門苦思、孤高創造的產物。但若我們參考《遊戲王》中「神之卡」的誕生方式,會發現藝術創作其實是個多重來源交織的歷程。它可能是歷史的回音、文化的重組、無意識的召喚,甚至某種「非人力量」透過創作者作為管道所顯化的結果。
2025/06/01
當我們談論藝術創作時,往往會將焦點放在「藝術家個人」的靈感與才華上,彷彿一切都是他閉門苦思、孤高創造的產物。但若我們參考《遊戲王》中「神之卡」的誕生方式,會發現藝術創作其實是個多重來源交織的歷程。它可能是歷史的回音、文化的重組、無意識的召喚,甚至某種「非人力量」透過創作者作為管道所顯化的結果。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2025 vocus 推出最受矚目的活動之一——《開箱你的美好生活》,我們跟著創作者一起「開箱」各種故事、景點、餐廳、超值好物⋯⋯甚至那些讓人會心一笑的生活小廢物;這次活動不僅送出了許多獎勵,也反映了「內容有價」——創作不只是分享、紀錄,也能用各種不同形式變現、帶來實際收入。
Thumbnail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在於google的知識時代,我覺得很多人會把很多相關的醫療資訊放在網路上(包含我自己),但是我的文章都有提到說,我也是以經驗分享我的臨床故事及衛教
Thumbnail
直到19世紀下半麻醉藥與抗菌藥才問世。 現在的醫療發達,現在的人逐漸遺忘在過去的年代,「治病」與「痛苦」幾乎是同義詞。現代的醫療時常標榜「無痛」,我是連做醫美都喊痛的人…… 在19世紀以前,人家是生命的鬥士,醫生則是科學的先驅,而非現在醫護過勞。   這本書除了彙整了歷史上荒誕、怪奇的病
Thumbnail
直到19世紀下半麻醉藥與抗菌藥才問世。 現在的醫療發達,現在的人逐漸遺忘在過去的年代,「治病」與「痛苦」幾乎是同義詞。現代的醫療時常標榜「無痛」,我是連做醫美都喊痛的人…… 在19世紀以前,人家是生命的鬥士,醫生則是科學的先驅,而非現在醫護過勞。   這本書除了彙整了歷史上荒誕、怪奇的病
Thumbnail
#### 研發 有沒有想過,琳瑯滿目的開架保養品,每一家都有研發中心嗎?每一位都是生化博士嗎?每個人都是專家? 這就像小孩子拿著針頭和聽診器對你說:「你生病了,要打針。」一樣好笑。 我並不是要質疑這些產品,而是希望各位能夠思考其真偽。 盲目追隨和輕信,就像加入一個教派一樣,蒙蔽了雙眼
Thumbnail
#### 研發 有沒有想過,琳瑯滿目的開架保養品,每一家都有研發中心嗎?每一位都是生化博士嗎?每個人都是專家? 這就像小孩子拿著針頭和聽診器對你說:「你生病了,要打針。」一樣好笑。 我並不是要質疑這些產品,而是希望各位能夠思考其真偽。 盲目追隨和輕信,就像加入一個教派一樣,蒙蔽了雙眼
Thumbnail
拜醫學科技之賜,現代人越活越長,越來越多的重大疾病都能治癒。父母祖上那輩,醫療不普及,一個小小的感冒未及時就醫就漫延成重病而失去生命,沒錢就醫,或是來不及就醫的悲傷故事家家戶戶都曾有過。不過,長壽有長壽的隱憂,肉體還撐得住,智力卻以數倍的速度在退化,忙碌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卸下責任腦子突然就當機了,
Thumbnail
拜醫學科技之賜,現代人越活越長,越來越多的重大疾病都能治癒。父母祖上那輩,醫療不普及,一個小小的感冒未及時就醫就漫延成重病而失去生命,沒錢就醫,或是來不及就醫的悲傷故事家家戶戶都曾有過。不過,長壽有長壽的隱憂,肉體還撐得住,智力卻以數倍的速度在退化,忙碌了大半輩子,到了晚年卸下責任腦子突然就當機了,
Thumbnail
我常常說: 「生活」,交給自己 「生病」,交給醫生 「生命」,交給上天 這才是「三生有幸」❤️ 在人世間! BUT 你有沒有發現 你有沒有遇過 只要有重病 你身邊很多人 都會變成「專家」了 😵🤫🫡🫣🥲😱⋯⋯ 如果他們自己,也生重病了 是否,也是
Thumbnail
我常常說: 「生活」,交給自己 「生病」,交給醫生 「生命」,交給上天 這才是「三生有幸」❤️ 在人世間! BUT 你有沒有發現 你有沒有遇過 只要有重病 你身邊很多人 都會變成「專家」了 😵🤫🫡🫣🥲😱⋯⋯ 如果他們自己,也生重病了 是否,也是
Thumbnail
人生無時時刻都在面對,而我們也只能面對
Thumbnail
人生無時時刻都在面對,而我們也只能面對
Thumbnail
工作形態的改變,讓我有比較多的時間和自己相處 人的記憶很奇妙,想記得記不住,想忘的忘不掉 有些記憶莫名很清晰,也說不上原由 國中時期的我,有一天發燒了 全身軟綿無力,連求助的力氣都沒有 媽媽下班回家,發現生病的我,連忙帶我去看醫生 到了診所,那是小鄉鎮唯一的診所,一進去就充斥著濃濃的
Thumbnail
工作形態的改變,讓我有比較多的時間和自己相處 人的記憶很奇妙,想記得記不住,想忘的忘不掉 有些記憶莫名很清晰,也說不上原由 國中時期的我,有一天發燒了 全身軟綿無力,連求助的力氣都沒有 媽媽下班回家,發現生病的我,連忙帶我去看醫生 到了診所,那是小鄉鎮唯一的診所,一進去就充斥著濃濃的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