本文為《育兒療癒日記》第5篇
這個月,浩浩即將滿一歲四個月。
我們再次來到那條熟悉的走廊(A醫院)——那條窄得只能一人通行,走廊裡依舊人聲鼎沸,擠滿等待的家長和孩子,每個人臉上都有不同濃度的焦急,走廊的盡頭,是語言治療室。
2月26日晚上8點半——這是我們排到的語言評估時間。我心裡有些忐忑,這麼晚,孩子會不會想睡覺?這樣的狀態,評估會準確嗎?進入治療室,熟悉的兒科氛圍撫平一點點我的緊張——小巧溫馨的空間裡,有桌子、有畫板,還有色彩繽紛的玩具,營造出一個讓孩子不那麼害怕的空間,這裡,就是語言治療的世界。
一進門,語言治療師便開始評估浩浩的狀況,並耐心說明與示範:
「他會模仿大人說話或動作嗎?例如拿著魚,說『魚』,他會跟著講嗎?」
「你們平常會跟他玩嗎?像是一起玩玩具、一起去公園?」
她一邊觀察浩浩的表現,一邊跟我們說明:
語言學習的基礎:「這個年紀的孩子,語言發展與互動息息相關。大人要當他的語言對象,也要是他的遊戲夥伴。」
她開始帶著我們一起練習——怎麼「教孩子玩球」:
「你看這個球,這是個球球的溜滑梯。爸爸可以抱著他,抓著他的手一起說『壓~』、『放~』,然後球就會『滾~滾~』,很有趣對不對?我們要配合動作發出聲音,像是『哇~』、『哦~』,讓他感受到聲音的變化,也引起他模仿的興趣。」
接著她提醒我們:
「要讓孩子學會用聲音和動作表達需求,比如說『要~』的手勢,或是拍手代表『好棒』。語速也要慢,清楚地一邊說話一邊做動作,例如:『拿~』『放~』,這樣孩子比較能對應上。」
她示範怎麼教孩子指認五官:
「浩浩,眼睛在哪裡?」說的同時帶著孩子的手去摸眼睛,然後重複:「眼睛、眼睛、眼睛……」接著是嘴巴、肚子,一次又一次地重複。
她說:「語言其實藏在生活的每一個細節裡,例如吃飯可以說『飯飯~』,洗澡說『水水~』,刷牙說『刷刷~』,簡單、重複、有趣,孩子比較能記得也願意模仿。」
最後,我忍不住問了語言治療師,聲音裡帶著一點急切也帶著委屈:
「我真的很苦惱……我每天叫他(甚至叫了800次),他都沒反應。他只有在玩遊戲的時候,才會有短暫的眼神接觸。老師,請問我要怎麼做,才能讓他知道我在叫他?」
語言治療師沒有立刻回答,而是微笑著看了浩浩一眼,語氣一如既往地溫柔,她說:
「一開始可能需要有人幫忙引導,比如媽媽叫他『浩浩』的時候,爸爸可以在旁邊輕輕幫他轉頭,讓他看到你正在叫他,說:『你看~媽媽在叫你噢。』」
她停頓了一下,補充說:
「他也許還不明白『浩浩』這個名字是他自己,也可能是對人不太有興趣……這時候就需要大人主動幫他建立這個連結。動作引導、視線轉移,都是在幫助他學習怎麼『看見別人』,慢慢地,他會明白,這個聲音,是在叫他。」
那一刻,我的心有點酸,但也像被安撫了一樣,原來不是我做錯什麼,只是孩子需要一點時間和更多幫助,我們可以一起讓他學會回應這個世界。
總結:「現在他還小,而且是男孩子,語言發展本來就可能晚一些。這段時間裡,請你們試著從生活中陪他互動、引導他開口,建議我們六個月後再回來追蹤。」
語言治療師教了我們很多——我們才發現,原來自己幾乎什麼都沒做到:
- 日常生活語彙(如水水、飯飯、刷刷)
- 搭配動作練習基本動詞(放、拿、投)
- 慢速語言與反覆聲音刺激
- 五官指認與互動遊戲引導
身為新手爸媽,我們真的有點羞愧——我們以為愛他就夠了,卻忽略了「怎麼與他說話」,這麼基礎又重要的事。
但也慶幸,還來得及。我們學會了從「教孩子說話」開始,其實也在學「如何被孩子聽懂」。
📚 本文為📒【育兒日記】第5篇。
想從頭閱讀系列文章 👉📒當早療開始後,我才真正看見孩子|育兒日記01
你可能也會想看