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寧願被罵,也不要被忽視。」E在課程結束後數個月,特地來訊分享,當初的這句話,就像一顆石子投入平靜的湖面,在她心中盪開一圈圈的漣漪。E的體晤,也讓我再次有所感觸。
父母總想買品質最好的玩具給孩子、在學習上也尋找最棒的資源──畢竟那是我們對孩子愛的展現。但有時我們忘了,最珍貴的禮物,就藏在容易被忽略的平凡日常裡。
燁在幼兒時期,發生過一個遙控車事件。一次,燁被店家櫥窗裡一台炫目的遙控車深深吸引。我原以為他喜歡它,是因為藍色的車身,因為那陣子,燁什麼都要藍色的。但當我蹲下身,好奇地問他:「燁,你喜歡這台車什麼呢?」他看著我,雙眼發光地說:「它會轉圈、還會跳躍,好酷!」原來,吸引他的不是顏色,而是車子的「聲光」與「飛躍」功能。
那天,我們並沒有買下遙控車,因為燁的零用錢…不夠(冏)。但,我們沒有拂袖而去,而是一起蹲在櫥窗前,盤算著要存多久的零用錢,燁才能把它帶回家。空氣中瀰漫著夢想的氣息,還有我們之間既溫馨卻又充滿銅臭味的陪伴XD。
幾天後,燁在家用積木拼出了那台「會轉圈和跳躍的車車」,我們一起玩得不亦樂乎,燁很開心地跟我介紹、還幫車車取了個酷炫的名字。
再後來,我們再次經過那間店,我心裡正盤算著,要再陪孩子駐足半小時了。沒想到燁看了5秒後,突然拉著我的手往前走,頭也不回地說:「媽咪,走吧,不用再看了,我不想買那台車車了。」(媽媽驚訝!)
那一刻我似乎明白了什麼…孩子真正想要的,也許不是那台酷炫的車車。而是當有人願意陪著他看、理解他的興奮、聆聽他的分享,甚至一起在想像的世界裡馳騁時,買不買,或許就不那麼重要了。
E也印證了這點。身為雙薪家庭,E和先生經常加班,家裡堆滿了各種昂貴的玩具,E的孩子小傑下課後都在安親班,回到家也多半是一個人玩。E說,她下班後已經很累了,實在沒有心力再陪孩子玩那些「無聊」的遊戲。
有一次,小傑興奮地拿回他在學校的畫作和爸爸分享,爸爸卻只是敷衍地說:「嗯,很棒。」眼神依然黏在手機上。E看在眼裡,心疼卻又無力,因為她也意識到…自己同樣鮮少陪伴孩子。
更讓E困惑的是,小傑非常喜歡破壞玩具,不論品質多好的玩具,幾乎都難逃「被弄壞」的命運。不是機器人的關節被斷肢、就是積木作品被孩子從溜滑梯上往下摔到缺角。
這也經常引來爸爸一頓又一頓對小傑的責罵。不論是E夫妻倆,還是學校老師,都感覺小傑似乎是有意為之,卻始終搞不懂孩子為何要這樣破壞玩具?問也問不出個所以然,小傑因此也被貼上了「破壞狂」的外號。
直到E來上課,接觸到「負向關注」的概念,過往的種種事件,像散落的拼圖,一片片地拼了起來:原來孩子那些看似脫序的破壞行為,不是不明白要愛惜物品的道理,而是為了引起爸爸媽媽注意的工具───那也是孩子對愛的試探。
E也意識到:「我自己的東西都很省,但我很捨得買限量款的玩具給孩子,大概是一種補償心態吧…確實,我發現自己在孩子身邊時…真的無法專心、安靜地聽小傑說話……」
#再多的物質都無法彌補「有人傾聽」、「有人陪伴」的渴望
E說,她在上過課後,調整了自己看待孩子的眼光,也開始試著好好地「陪孩子玩」,即便在她看來是孩兒的遊戲。她也嘗試偶爾放下手機,專注傾聽小傑分享學校發生的事、和那些她原先認為都是些沒有邏輯的想法。
神奇的是,小傑破壞玩具的問題行為,竟不知不覺中就減少、甚至到後來幾乎就消失了!
E終於確定,堆積如山的高價玩具,再酷、再炫,也無法取代親子之間的情感交流。小傑確實特別喜歡某一類的玩具,但E現在明白了:孩子真正會收藏很久的,不是玩具,是當爸爸媽媽陪玩時的眼神、和那份幸福的感覺。
陪玩,可能甚至不用花錢,卻能養出情感的豐盈。
E說:「我現在不再花那麼多錢買玩具了,而是會花多點時間陪孩子玩,我能感覺到孩子跟我更親近了。」(然後E也多出更多置裝費了!真是一舉兩得呀!)
真的!孩子不怕被罵,但他怕失去爸媽的關注。
孩子真正要的不是昂貴的玩具,而是一份確認:「我是被在乎的嗎?」
願我們的孩子們,都能從爸媽的陪伴中體驗到——自己是被在乎的、自己是重要的、自己是被愛的、自己是有價值的。