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孩子很容易因小事就失望、生氣、失落
我知道:孩子情緒那麼大,他也不是故意的
我知道:他只是大腦還沒長好我知道:他正在認識和經歷情緒
我知道:這是他成長的必經過程
我知道:他需要的是我的允許和陪伴
我都知道
但……我真的好累。」
這是一位認真教養孩子的母親的自白。
當我們學了很多…
那份「我知道」,沒有讓媽媽們比較輕鬆
反而更像是背著一大袋知識
加上扛住孩子的情緒
在泥濘中一步一步往前走
而且,不能倒下。
真的好累。
親愛的媽媽呀
這不是妳不夠好,
而是因為,教養本來就是馬拉松。
妳不需要每分鐘都完美衝刺,
有時候,慢慢走也是前進。
妳不是不願意付出,而是付出得太投入了。
妳不是能力不好,才這麼累;
是因為妳很用心,才這麼累。
對孩子的疲憊感,不代表妳沒有愛,
而是因為妳太愛、太認真了。
妳需要的,不是「怎麼繼續撐下去?」
而是「妳可以少撐一點。」
好久前曾經有一次,
燁因沒吃到心心念念的牛肉麵而大爆哭。
他身子頹喪、尖叫抗拒這個事實、淚如雨下。
只是沒吃到麵…卻哭得像失戀的老靈魂…
那一刻,我選擇只輕輕說:
「燁,你現在很失望對嗎?」
對。燁然後燁哭得更慘了,滿臉鼻涕。
沒有再說什麼,我只是點點頭
讓他趴在我腿上哭
我只是安靜地坐在旁邊,慢慢喝著自己的茶。
對,我還是「陪」了孩子
但!
那個「陪」,跟平常那種全神貫注的「陪」-----
不一樣。
面對燁經常性的情緒大張力,我也會感到心累
而那一刻,我只是個坐在一旁
至少還願意留在現場的「正常人類媽媽」
沒有要孩子立刻平穩或董事懂事
更沒有要自己盡力修復這場情緒大戲
我就只是「在」:Being there
不幫孩子「好起來」
也不幫孩子搞懂「怎麼了」
就只是靜靜地待在那裡、什麼也沒多做。
那次,我學到一件事:
一樣是陪伴,
但其實中間有一道…只有自己知道的「溫度界線」
當孩子情緒升上來,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難過與生氣的空間
但媽媽也一樣啊!媽媽也需要空間
需要一個不會被孩子的情緒拉走的心靈角落。
於是,我選擇「沒有表現」
不那麼投入在孩子的情緒中
只是在現場、Being there。
Being there,我們可以依自己的狀態選擇How:
全心投入的共情陪伴
保持物理距離的同在
人在但心在自我照顧
當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小事
經常被孩子的情緒放成了「大場面」
媽媽的心理能量,自然消耗很大。
而是:#我們需要每次都「全情投入」地陪伴嗎?
我不是不願意陪孩子哭、不願意聽他講
但,當我們的心裡空間也被過度壓縮時
我們其實可以不用每次都撐住孩子的情緒
只是「在場」,就非常足夠了。
這不是放棄,
而是我們願意承認——
#媽媽也是人、媽媽在這裡,但媽媽也需要呼吸
情緒教育不是要媽媽當孩子的24小時在線客服
只需要讓孩子知道:
當他需要時,妳總會在那裡
妳會發現
很多時候,未必一定要同理
真的不必說些什麼、甚至不必做點什麼。
當孩子有一個被允許情緒流動的空間
在他眼淚流完之後,
孩子的情緒韌性,就點滴發芽慢慢長出來了。
而我們的教養,也變得輕巧許多。
親愛的媽媽,從今天起,「選擇性參與」吧:
這次,我選擇只是陪著,不急著說些什麼
這次,我可以只簡單回應,不用理解孩子的情緒
這次,我選擇自己先去喝杯水,幫自己透透氣
讓『夠好的媽媽』成為「媽媽」一角的預設值,
把『完美媽媽』的概念丟到垃圾桶吧。
真正重要的,不是妳當下回應了多少,
而是孩子知道:
即使世界崩塌,總有個地方可以安心哭泣
而那個地方,有妳、也有妳留給自己的空間。
情緒教育是長線投資,不是拚輸贏的短跑。
我們真的只要「在這裡」
如空氣般地「在」孩子身邊
帶著愛、看顧著…足矣。#being
只是 #在 就夠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