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當媽媽好累...其實妳可以『選擇性在場』】

更新 發佈閱讀 5 分鐘

「孩子很容易因小事就失望、生氣、失落

我知道:孩子情緒那麼大,他也不是故意的

我知道:他只是大腦還沒長好

我知道:他正在認識和經歷情緒

我知道:這是他成長的必經過程

我知道:他需要的是我的允許和陪伴

我都知道

但……我真的好累。」

這是一位認真教養孩子的母親的自白。

當我們學了很多…

那份「我知道」,沒有讓媽媽們比較輕鬆

反而更像是背著一大袋知識

加上扛住孩子的情緒

在泥濘中一步一步往前走

而且,不能倒下。

真的好累。

親愛的媽媽呀

這不是妳不夠好,

而是因為,教養本來就是馬拉松。

妳不需要每分鐘都完美衝刺,

有時候,慢慢走也是前進。

妳不是不願意付出,而是付出得太投入了。

妳不是能力不好,才這麼累;

是因為妳很用心,才這麼累。

對孩子的疲憊感,不代表妳沒有愛,

而是因為妳太愛、太認真了。

妳需要的,不是「怎麼繼續撐下去?」

而是「妳可以少撐一點。」

好久前曾經有一次,

燁因沒吃到心心念念的牛肉麵而大爆哭。

他身子頹喪、尖叫抗拒這個事實、淚如雨下。

只是沒吃到麵…卻哭得像失戀的老靈魂…

那一刻,我選擇只輕輕說:

「燁,你現在很失望對嗎?」

對。燁然後燁哭得更慘了,滿臉鼻涕。

沒有再說什麼,我只是點點頭

讓他趴在我腿上哭

我只是安靜地坐在旁邊,慢慢喝著自己的茶。

對,我還是「陪」了孩子

但!

那個「陪」,跟平常那種全神貫注的「陪」-----

不一樣。

面對燁經常性的情緒大張力,我也會感到心累

而那一刻,我只是個坐在一旁

至少還願意留在現場的「正常人類媽媽」

沒有要孩子立刻平穩或董事懂事

更沒有要自己盡力修復這場情緒大戲

我就只是「在」:Being there

不幫孩子「好起來」

也不幫孩子搞懂「怎麼了」

就只是靜靜地待在那裡、什麼也沒多做。

那次,我學到一件事:

一樣是陪伴,

但其實中間有一道…只有自己知道的「溫度界線」

當孩子情緒升上來,

他們需要的是一個可以難過與生氣的空間

但媽媽也一樣啊!媽媽也需要空間

需要一個不會被孩子的情緒拉走的心靈角落。

於是,我選擇「沒有表現」

不那麼投入在孩子的情緒中

只是在現場、Being there。

Being there,我們可以依自己的狀態選擇How:

全心投入的共情陪伴

保持物理距離的同在

人在但心在自我照顧

當日常生活中的諸多小事

經常被孩子的情緒放成了「大場面」

媽媽的心理能量,自然消耗很大。

#問題不是孩子為何反應這樣大

而是:#我們需要每次都「全情投入」地陪伴嗎?

我不是不願意陪孩子哭、不願意聽他講

但,當我們的心裡空間也被過度壓縮時

我們其實可以不用每次都撐住孩子的情緒

只是「在場」,就非常足夠了。

這不是放棄,

而是我們願意承認——

#媽媽也是人、媽媽在這裡,但媽媽也需要呼吸

情緒教育不是要媽媽當孩子的24小時在線客服

只需要讓孩子知道:

當他需要時,妳總會在那裡

妳會發現

很多時候,未必一定要同理

真的不必說些什麼、甚至不必做點什麼。

當孩子有一個被允許情緒流動的空間

在他眼淚流完之後,

孩子的情緒韌性,就點滴發芽慢慢長出來了。

而我們的教養,也變得輕巧許多。

親愛的媽媽,從今天起,「選擇性參與」吧:

這次,我選擇只是陪著,不急著說些什麼

這次,我可以只簡單回應,不用理解孩子的情緒

這次,我選擇自己先去喝杯水,幫自己透透氣

讓『夠好的媽媽』成為「媽媽」一角的預設值,

把『完美媽媽』的概念丟到垃圾桶吧。

真正重要的,不是妳當下回應了多少,

而是孩子知道:

即使世界崩塌,總有個地方可以安心哭泣

而那個地方,有妳、也有妳留給自己的空間。

情緒教育是長線投資,不是拚輸贏的短跑。

我們真的只要「在這裡」

如空氣般地「在」孩子身邊

帶著愛、看顧著…足矣。#being

#高小露的阿薩母教養 #高佳均

#媽媽妳可以喘口氣也可以不回應

#孩子的情緒容得下不完美的媽媽

只是 #在 就夠了

留言
avatar-img
留言分享你的想法!
avatar-img
高小露學堂的沙龍
41會員
290內容數
2025/05/12
沉默,不是因為無話可說, 而是曾經有人讓她覺得—— 自己的聲音,是一種打擾; 自己的分享,是一種多餘。 晚餐桌上,太太小寧興沖沖地端出一道新學的泰式咖哩。先生阿翰吃了一口,眉頭一皺:「天啊!妳是要辣死我嗎?而且椰漿也放太多了吧?」 小寧的笑容瞬間凝結,低聲說:「喔……那叫外送吧。」 接下
2025/05/12
沉默,不是因為無話可說, 而是曾經有人讓她覺得—— 自己的聲音,是一種打擾; 自己的分享,是一種多餘。 晚餐桌上,太太小寧興沖沖地端出一道新學的泰式咖哩。先生阿翰吃了一口,眉頭一皺:「天啊!妳是要辣死我嗎?而且椰漿也放太多了吧?」 小寧的笑容瞬間凝結,低聲說:「喔……那叫外送吧。」 接下
2025/05/05
在早餐店,約莫5歲的男孩跟著媽媽剛走進來,坐下後,孩子開口的第一句話是: 「手機!」 「手機!手機!」 「我要手機!!!」 媽媽因為要用手機點餐,跟孩子說明後,孩子依然跳針 「手機!我要手機」 整個早餐店都是孩子的聲音,周圍的食客不禁輪流投去隱晦的目光。媽媽的尷尬與孩子的焦躁,在空氣中凝
Thumbnail
2025/05/05
在早餐店,約莫5歲的男孩跟著媽媽剛走進來,坐下後,孩子開口的第一句話是: 「手機!」 「手機!手機!」 「我要手機!!!」 媽媽因為要用手機點餐,跟孩子說明後,孩子依然跳針 「手機!我要手機」 整個早餐店都是孩子的聲音,周圍的食客不禁輪流投去隱晦的目光。媽媽的尷尬與孩子的焦躁,在空氣中凝
Thumbnail
2025/05/02
前陣子回母校,教授提汲:「現在的大學生因為 AI 的關係,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焦慮。」 我聽著,感受到老師們想幫忙,卻不知可以怎麼幫助這群困惑的年輕人。 回家路上,我反覆想著這件事。 腦海裡浮現出十幾年前,當時面臨即將畢業的我們,不也是一樣焦慮嗎? 那時沒有 AI,但對未來的迷惘與不確定感,一點
Thumbnail
2025/05/02
前陣子回母校,教授提汲:「現在的大學生因為 AI 的關係,對未來充滿迷茫和焦慮。」 我聽著,感受到老師們想幫忙,卻不知可以怎麼幫助這群困惑的年輕人。 回家路上,我反覆想著這件事。 腦海裡浮現出十幾年前,當時面臨即將畢業的我們,不也是一樣焦慮嗎? 那時沒有 AI,但對未來的迷惘與不確定感,一點
Thumbnail
看更多
你可能也想看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父母在與孩子相處的過程中,經常會因為表達與情緒的表達不良而造成關係惡劣。有的時候,明明是關心,可是卻口出惡言,讓對方的心情變得更差,雙方的關係距離更加疏遠。舉例來說,當孩子做錯事時,父母可能因為擔心或失望,語氣變得急躁,甚至帶有責備的口吻。這樣的表達方式,雖然初衷是好的,卻容易讓孩子感到被否定和不被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長大開始有自己的想法,父母常會感到焦慮與困惑。然而,這些改變與無法掌控是很正常的,意味著孩子開始學習為自己的言語跟行為負責。理解孩子,讓孩子有機會理解父母,互相理解,相信關係將會有所改變。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當孩子抓狂,自己又很忙或是很累,往往容易理智斷線,然後就變成親子衝突,其實爸爸媽媽們可以這樣做…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所有的情緒問題,都是「自己」的問題,如果自己搞定了,「孩子的情緒」就只是一個客觀事件。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你可能會想,我這麼愛孩子,為何孩子不聽我的話? 很多父母都會抱怨孩子「講不聽」,後來我理解了,這一切都是小孩都在學習、成長的過程,轉念之後,改用遊戲、好玩的方式來陪伴孩子、用尊重的態度和孩子溝通。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家長在對孩子做情緒輔導,最常見的困難就是:「知道卻做不到!」。 ✅自己當下也很有情緒。 ✅自己身心疲累。 ✅自己處在很有壓力的狀況。 ✅夫妻間教養衝突的內耗。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若是在親子雙方都處於冷靜期時, 在教養上可以做些什麼,預備未來可能會發生的親子風暴。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所面對的挑戰,特別是在不明確的教育政策下,家長需要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壓力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困難。
Thumbnail
本文探討了家長在陪伴孩子學習時所面對的挑戰,特別是在不明確的教育政策下,家長需要如何應對孩子的學習壓力以及成長過程中的困難。
追蹤感興趣的內容從 Google News 追蹤更多 vocus 的最新精選內容追蹤 Google News