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初老先修,20年後我要成為自在自愛的質感老人)
作者群:萬子綾、黃淑君、楊婷雅、蔡麗瓊、楊香容、鄭惠文
出版:時報文化
作者們有著共同的生命課題,身為照顧者,明白「照顧家人」和「照顧自己」是老天給每個人的考試,只有準備好的人才能考得好。
作者群中有一半是沒有子女的頂客族,老後無人照顧,因此,書中提出三十篇計畫,作為自我照顧的練習和準備。不光是這些很實用的內容,此書的排版、字體、檢測表格、及每篇計畫最後的金句,都讓人得以輕易地閱讀,算是很不錯的工具書。
第三人生,你想做什麼?
退休後,除了「家庭重心」和「健康重心」外,還需重視「經濟重心」、「休閒重心」、「知識重心」、「自我實現重心」、「社交重心」、「服務重心」。自己現在做到了多少呢?
當個有活力的時尚老人
衣櫥反應心理,作者引用彼得.魏爾許(Peter Walsh)的話說,必須是自己喜愛的、現在是合身的、穿上去自己感覺很好、以及穿的時候很多人讚美的,才是能留在衣櫥裡的衣服。此外,留意衣服是否符合「輕、軟、合、雅、暖」,才能兼具保健功能及時尚。
想過哪一種退休生活?
書中將退休人生分成冒險者、續承者、旁觀者、享受者、搜尋者,並提醒不要變成什麼都不再接觸的退縮者。雖然離定義為老人還有20年,但我隱約覺得自己是冒險者與享受者的合體,那麼,趁著現在已經把興趣當飯吃,就繼續開拓不同的興趣,存錢為以後的享受努力吧!
戒除不良成癮行為
如同《原子習慣》提到的,本書也以做漸進式改變的計畫表,做為改變壞習慣的工具。另外也提醒用好奇心喚醒覺醒能力、找出原來反應的替代品、建立一個支援社交系統,讓好友或親人互相督促彼此,戒癮的同時,也可以有快樂的社交。
不需被照顧時就好好規劃,需被照顧也有調適方式
書中提及幾個國外高齡好好生活的方式,也提出在需被照顧時,面對生活改變的調適三寶:在不熟悉中創造熟悉、正向思考、為生活常規找到替代方案。並提醒要做功課,找到理想的照護養老機構。
人生三大護航艦:夫妻、親人、朋友
個性相似的親友,就能交心得到理解與認可;個性互補者則是功能型的關係。擁有這兩種關係,人生才有趣豐富。尊重差異、接納分歧的包容是關鍵。
習得型樂觀,是可以練習的
自我肯定的人會認為挫折是一時性的,可以練習用樂觀的信念,產生不完美卻很棒的結果。做不到的,不要勉強;做得來的,開心去做。
建立安全防護網
不要期待伴侶時刻在旁協助,要建立人際面、經濟面和法律面的安全網。平時要與人為善,當自己生活無法自理時,才有協助的人;經濟面則是需備妥醫療保險,另也可規劃財產信託,保障自己支付看護與養護機構的費用,以及醫療相關支出;書中幾個篇章都提到法律相關執行方式,高齡者可以按照需求,向住所地申請監護宣告或輔助宣告,在認知功能未退化前預做判斷。
預立醫療,自己決定如何死亡
先前NPO活動剛好聊到「預定監護」,預立這個詞越來越夯。預立醫療和安寧緩和醫療並不相同,預立醫療決定是對自己善終的保障,需要經醫療機構提供咨商並核章證明、有公證人或具完全行為能力者2人以上見證、註記在全民健康保險憑證上,才算有效力。
引用書中最後的金句,當做對自己的提醒:人生需要一個期限,才能產生動力扭轉自己的人生。