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讀智者的自傳,期勉自己就算不夠睿智、但起碼不要愚昧)
這本《張忠謀自傳》自2018年上市以來就是經典好書,去年(2024年)隨著台積電赴美的話題發燒,新版書直接佔據許多書店最顯眼的位置。
上冊大約有三分之二的篇幅,記錄張忠謀1931年到1964年,從年少顛沛流離、美國求學、進入職場到重回史丹福大學唸博士的過程。網路上關於張先生人生歷程的介紹很多,細節在此不贅述。
這個階段的記錄,我比較有感覺的主要是3點:
- 父母和長輩的身教,真的好重要呀!張先生在青少年時期,父母和往來的高知識份子聊天時都會讓他在旁聆聽,所以他在高中時就感受到專家對國共內戰的悲觀憂慮,和坊間樂觀報導並不一樣。三叔為他安排大學一年級唸哈佛、二年級之後才去唸麻省理工,更是讓他注入多一些對人文和藝術的興趣。雖然書中未提,但我相信這些非工作本業的興趣,一定曾經在煩憂的時候支持過張先生。
- 張先生既有紀律、包容心又高。若非這樣,怎麼能和不同背景的人一起玩、一起衝呢?
- 最高階層需有持續革新的專業技術水準,且研發和業務為生命共同體。就算不是科技業,我認為這一點也是通用的。若高層沒有專業,如何能說服人才留下、帶領公司往前?
但這本上冊,我反而對後半部張先生發表的專題文章或演講記錄更有感。
- 台灣科技業持續發展的大障礙,是沒有廣大的腹地市場,也因此失去上下游密切結合的機制。其它產業的腹地範圍要怎麼考量呢?我想這是做策略的高層應該好好想想的。
- 創新的條件是,重賞之下必有創新者、不要在乎創新的失敗。不能只以使命感要求創新,張先生認為使命感是不夠的,想出重賞的辦法才是上上策。
- 終身學習,需要訂「長期目標」和「短期目標」,並且有紀律、有計劃的去執行。張先生主張看書評,以具時間經濟效益的方式選擇新書。他平均每週讀10到20篇書評,每個月選擇1到2本新書閱讀。也會透過向專家請教、或參加各種課程來學習。終身學習可以提升生活樂趣,還可以確保思想上的永遠年輕。
一起做個年輕的人吧!