儒家文化中強調「努力與恆心比天賦更重要」的價值觀。
無論是成語:
「勤能補拙」抑或是韓愈《進學解》:「業精於勤荒於嬉」
都在鼓勵一種努力就會成功的謬思
告別學生時期出了社會之後
才發現選擇比努力重要
出身又比選擇重要
所以努力到底能換來甚麼?
德國名將海因茨·古德里安(Heinz Guderian),他根據經驗將軍官分為四類:
- 聰明又勤奮 —— 適合做參謀
- 聰明又懶惰 —— 適合做領導者
- 愚笨又懶惰 —— 可做基層執行
- 愚笨又勤奮 —— 最危險,應排除
注意到了嗎?
如果又笨又努力
是最可怕的一種人
他會帶著自己與旁人往一個錯誤的方向努力
這也是我們最想避免的低水準勤奮
勤能補拙嗎?
業精於勤荒於嬉是真的嗎?
有意識的選擇對的方向所付出的努力
也許有機會
但不是絕對
而沒有獨立思考能力的低水準勤奮
最好還是可以避免就避免
別以為戲棚下站久了就是你的
戲子常常笑著笑著內心就哭了
因為觀眾看不見台下的十年功
裡面有多少個年頭屬於低水準的勤奮
但是卻沒有人早點跟他說