最近重讀了理查・道金斯的經典著作《自私的基因》,有些觀點忍不住想寫下來與大家分享。乍看書名很容易誤會這本書是在教人自私,但實際上它要談的,是「基因如何透過自然選擇留下來」這件事。
基因才是自然選擇的主角
我們總以為自然選擇是作用在「人」或「族群」上,但理查・道金斯在《自私的基因》中顛覆了這種想法:
真正經歷選擇的是「基因」,我們只是被用來完成任務的容器罷了。
從這個角度看,我們的身體只是「基因的機器人」,我們的行為不過是它延續自身的手段。聽起來有點殘酷,但也非常直白。
那利他呢?不是無私的嗎?
蜜蜂為蜂巢犧牲、動物為族群發警報……這些行為看起來像是「愛與犧牲」,但道金斯告訴我們:
這是基因的精密計算。
只要幫助的是「有一樣基因的親戚」,從基因的角度來看就不算是損失,這就是所謂的「親緣選擇」。
換句話說,「我們的愛」其實也是基因設計出來的「繁衍策略」。
大腦在做決定?還是基因在操縱你?
你以為你自己在決定,其實那是被設定好的反應。
人類的大腦在零點幾秒內就會做出決策,這些演算法也許根本是基因提前預寫好的「預設值」。
但文化出現了——它讓我們開始在「基因本能」之外,複製「思想」給別人。道金斯稱這些思想單位為「 瀰(Meme)」。語言、宗教、偶像、價值觀,都是瀰。
瀰和基因,有時甚至會互相衝突。
自私,只是演化的一種邏輯
從這個視角來看,自私不是壞,而是求生本能的演化策略。而愛、合作、犧牲,其實也都是策略的一種。
我們自以為選擇愛,其實是基因選擇了讓你愛。
但人有沒有可能超越這一切?有的。
道金斯說過一句話:
「我們唯一能真正反抗基因自私性的方法,就是靠我們的理性。」
也就是說,我們可能無法改變基因的設計,但我們可以用理性去選擇不被設計牽著走。
你是載體,還是創造者?
如果你曾在某個時刻,感受到內心那股衝動,不管是愛、恐懼,或想放棄,也許那是基因的聲音。
但你靜下來選擇不一樣的路時,那就是你的靈魂說話了。