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幹嘛這麼麻煩,交給 AI 就好了啊?」這句話在現今社會越來越常聽到。在這個凡事問 AI 的時代裡,我們一方面享受著人機協作所帶來的大量時間,一方面又憂慮著自己哪天會被 AI 取代。這份恐懼不安,或許源於我們對 AI 和對自己都了解得太少。
歷史的借鑒:從活字印刷到工業革命
回溯歷史長河,西元 1455 年,文藝復興時期第一本活字印刷品《古騰堡聖經》問世,知識開始被廣泛傳播,也代表著從神本主義走向人本主義。到了十八世紀的工業革命,人類開始運用機械的力量,當時也曾有人擔憂自動化將導致大規模失業。然而,歷史的發展卻證明,機器每取代一項工作,往往也會創造出新的工作機會,如同多米諾骨牌效應,引發的連鎖反應讓歷史不斷演進至今。
這些歷史事件共同指向一個重要的啟示:科技的進步從未真正消滅人類的價值,而是持續推動社會結構與人類職能的轉型。真正該保護的,是人類的福祉與發展潛力,而不是僵化的工作模式。
AI 的核心優勢:連結性與可更新性
在《21世紀的21堂課》中提到,人類都是獨立的個體,很難隨時彼此連結並獲取最新資訊,但電腦卻能組成一個靈活的網路,使得工作方式與效率完全不同。因此,當我們討論自動化時,應該把「一群人」的能力,拿來和「一套整合網路」進行比較。
書中以自動駕駛為例,一般司機有可能會因為不熟悉新法規而導致交通事故。相反地,自動駕駛車是連結成一個整體,兩輛自動駕駛車來到十字路口時並非個別運作,而是屬於同一套演算法的一部分。
面對 AI 時代的工作轉變:替代與協作
有些工作,做的是專精在小範圍、日復一日相同動作的事,這種工作就會被自動化取代。相反地,如果是每日有所變化、需要同時運用廣泛技能組合的工作,又或是需要應付難以設想的情境,這些工作就比較難用機器來取代人類。
- AI 替代: 針對重複性高、規則明確、數據量大的任務,AI 能夠高效完成,例如:
- 數據錄入與分析: AI 能自動從大量資料中提取、整理並分析數據,取代人工繁瑣的錄入工作。
- 基礎客戶服務: 聊天機器人可以處理常見問題,提供即時回應,分擔人工客服的壓力。
- 製造業的組裝與檢測: 自動化機械臂和視覺辨識系統能精準完成重複性生產任務。
- 人機協作: 對於需要複雜判斷、情感交流、跨領域整合及創新思維的職能,AI 成為強大的輔助工具,而非單純的替代者。
- 設計領域: AI 可以快速生成多種設計稿、進行風格分析與配色建議,大幅提升效率。設計師則能將精力聚焦在更具創意和情感的表達上,賦予作品獨特的生命力,並將 AI 生成的元素融入更宏觀的藝術願景。
- 心理諮商: AI 可以分析大量語音與文字資料,識別情緒模式或潛在的心理健康風險,為諮詢師提供輔助洞察。而諮詢師則能運用人類獨有的同理心、共情能力和複雜的人際互動技巧,提供深度的情感支持與引導,處理 AI 無法觸及的複雜人際情感與倫理困境。
- 教育引導: AI 能根據學生的學習習慣和進度,客製化學習內容並提供即時反饋,實現個性化教學。教師則能從重複性的教學工作中解放出來,專注於啟發學生的批判性思考、解決問題能力和人文素養,扮演引導者與激勵者的角色,培養學生的軟實力與價值觀。
- 醫療診斷: AI 可輔助醫生分析醫學影像、提供診斷建議,提高診斷準確性。醫生則負責最終決策、與病患溝通、制定治療方案,並處理複雜的個案與突發狀況。
在 AI 時代,許多工作的演進方向並非完全取代,而是走向人機協作,透過整合彼此的優勢來創造更大的價值。
面對 AI 時代:認識你自己!
在這個 AI 百花齊放的時代,每個人都需要主動了解自己的本質,希望在人生中達到什麼目標,追求什麼。你的意識展現了你思維的多變性、情感的深度以及創造的潛能,這是 AI 目前難以完全複製的。
為了更好地應對未來,我們可以做的有:
- 導入未來素養(Futures Literacy): 培養我們預測、想像和塑造未來的能力。這意味著學習如何識別趨勢、分析潛在的影響,並主動參與未來的設計,而非被動接受。透過情境規劃、趨勢分析等方法,培養對未來的不確定性保持開放態度,並從中找到機會。
- 強化創意思維與解決問題能力: 培養跳脫框架思考的能力,挑戰既有模式,尋找獨特且創新的解決方案。創意是人類獨有的寶貴資產,也是 AI 難以取代的核心能力。同時,面對複雜問題時,能夠整合多方資訊、提出可行方案並付諸實踐的能力將更重要。
- 建立數位倫理與批判性思考: 隨著 AI 技術的普及,理解並遵守數位世界的道德規範至關重要。這包括數據隱私、演算法偏見、AI 責任等議題,確保技術的發展能造福人類社會。同時,培養對資訊的批判性判斷能力,不盲目相信 AI 的輸出,而是能獨立思考、驗證資訊的真實性。
- 培養人際溝通與情感智能: 儘管 AI 可以處利大量資訊,但在複雜的人際互動、情感理解、同理心和團隊協作方面,人類仍具有不可替代的優勢。這些軟技能在未來將變得更加寶貴。
AI 時代的來臨,並非讓人類失去價值,而是促使我們重新定義自身的價值。當 AI 接管了重複性、機械性的工作,人類將有機會投入更多時間在需要深度思考、情感連結和創新突破的領域。這是一個自我探索和價值重塑的契機,讓我們思考:除了生產力,我們還能為這個世界帶來什麼?
參考資料:
《21世紀的21堂課》
《連結》
《歐洲文明十五講》
《未來地圖》
《AI創世紀》