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 WBrC 世界精品咖啡沖煮大賽】 -- 手沖冠軍 彭近洋的手沖策略:
用好「溫度」,沖出一杯「好」咖啡。
在世界精品咖啡沖煮大賽中奪冠的彭近洋,把「溫度控制」當作整場沖煮的核心主題。他認為,一杯咖啡能不能展現出應有的風味,取決於你怎麼處理水的溫度,尤其是在不同階段的變化與控制。
這篇文章會拆解他的沖煮邏輯,看看怎麼透過溫度、器具與注水節奏,讓風味表現得更完整。
▋一開始就搞懂:高溫與低溫各自的角色
▧ 高溫在前段,目的是提早釋放甜感
彭近洋在悶蒸與前段注水時使用 96°C 的水,這對我們一般的認知來說,是很高的水溫。
他的目的是在這個階段就加快咖啡物質的溶解與擴散。
溶解是讓咖啡成分進入水中,擴散則是讓這些成分從濃度高的地方擴散到其他區域。
這兩個過程都受到溫度影響。
尤其在第二次注水(90 克)時,他發現使用較高的溫度能有效釋放甜感。
這是因為甜感通常在萃取順序上比較靠後,但高溫可以讓它提早出現。
▧ 低溫放在尾段,是為了控制穩定性
尾段他會用 80°C 的水慢慢注水,並使用 Melodrip 控制流速。
這段的設計是針對極淺烘焙的咖啡豆而來。
這類豆子尾段萃取容易出現不穩定,可能會帶出雜味或其他不理想的風味。
降溫、放慢水流,可以降低萃取率,讓最後的風味乾淨一些。
他也提到,這種細緻控制除了技術面,還兼顧到比賽現場的呈現效果,算是一種操作與行銷的結合。

▋器具的選擇也會影響整體節奏
▧ 水壺的使用方式
彭近洋用的是 Fellow 水壺,它的好處是有節流閥可以穩定控制水流速度。
不過在需要快速調整水流時會有點受限。
相對來說,一般的細嘴壺更有彈性,可以靠手感調整流速。
水壺嘴的位置也會影響注水時的水流衝擊力,這對掌握水流分布有實質影響。
▧ 濾杯的設計
他選擇的是 SOL 蛋糕濾杯。
這種濾杯的水流在前後段都很快,不像 V60 濾杯前快後慢。
這讓他能在中段加入 Melodrip 也不會破壞整體流速與萃取均勻性。
此外,濾杯的材質密度也能幫助維持熱度,這對整體熱量管理有幫助。
▋操作方式與數據設定
▧ 悶蒸
使用 96°C 的水慢慢注入,讓咖啡粉充分膨脹但不流出太多水,這樣的悶蒸狀態比較理想。
▧ 注水與水粉比
注水分段進行,第一段是悶蒸,第二段注入 90 克熱水,最後一段用 80°C 的水並搭配分水器。
這樣的安排是為了把該有的風味萃取出來、不該有的排除掉。
他使用的水粉比是 1:14,沖煮總時間控制在 1 分 45 秒內,這算是偏快的節奏。
這種設計讓咖啡濃度足夠,不需要額外稀釋,也可以保有層次。
▋品飲溫度的考量
他建議的飲用溫度是 50°C,這時候味道比較集中,嗅覺也比較敏銳。
太熱或太冷都容易讓風味變得模糊,喝起來也比較難判斷好不好喝。

▋我的觀察與建議
▧ 重點不是追求精準數據,而是讓每個階段有明確目的
彭近洋的沖煮流程看起來很精密,但他的重點並不是讓人覺得手沖咖啡多困難,而是讓大家了解:「每一段溫度的設計,都有它的目的。」
前段高溫,是為了快速帶出甜感
後段低溫,是為了讓尾韻更乾淨。
器具的選擇、注水的方式、水流的速度,全都是配合這些想法去調整的。
簡單說,沖出一杯好咖啡,關鍵在於你怎麼設計整體的節奏。
只要理解每個階段在做什麼,再加上適合的操作方式,就能讓風味更穩定,也更好喝。