
2025WBrC 世界咖啡沖煮冠軍
在 2025 世界咖啡沖煮大賽(World Brewers Cup)中,中國選手彭近洋(George Ginyang Pang)奪得冠軍。他以「溫度與咖啡」為主題,從熱水壺溫度的落差這個簡單的實驗開始,引導觀眾重新思考沖煮過程中「熱量管理」的重要性。
🌱 從產地開始,溫度早已埋下風味伏筆
彭近洋選用的是來自巴拿馬 Finca Hartmann 農場的藝伎品種,種植在海拔約 1900 公尺的高地。該地日夜溫差高達 22°C、陽光稀少,使咖啡櫻桃的成熟期拉長至約 80 天。這種環境讓豆子能發展出明確的酸質與乾淨的風味。他強調,風味的生成其實從種植階段就已經開始。🔥 三種烘焙,讓一支豆子表現得更立體
為呈現這支豆子的完整風味,他特別將豆子分為三種不同烘焙度處理:
- 185°C:釋放花香
- 187°C:帶出成熟堅果風味
- 189°C:產生細膩甜感
三種烘焙豆各取 5 克,共混合成 15 克進行沖煮,目的是讓風味更加平衡並呈現多層次表現。

☕ 沖煮參數與溫度控制的細膩設計
使用 Solo Dripper(保溫性佳),搭配下列參數:
- 咖啡粉:15 克
- 水量:210 克(TDS 45 PPM 天然礦泉水)
- 研磨度:FM 磨豆機 11 號刻度
- 總沖煮時間:1 分 45 秒
沖煮分為三段進行:
- 0-30 秒:注入 30 克 96°C 的水,快速展開、開始萃取酸質
- 30 秒-1 分 10 秒:注入 90 克 96°C 的水,進行主要萃取
- 1 分 10 秒後:注入 90 克 80°C 的水,並使用 Melodrip 勻水器控制流速,避免過度萃取
他強調,「整體熱量管理」比單一溫度設定更為重要。從濾杯材質、預熱程序到最後加水的控制,每個細節都在影響最終的風味。

🍷 品飲的溫度曲線:溫度變化就是風味的節奏
彭近洋也提醒,品飲的溫度變化會顯著影響風味感受:
- 65°C:攪拌後聞香,能感受到麝香葡萄、杏桃、蘋果等香氣
- 50°C 左右:適合品飲第一口,果香與酸質最集中
- 45°C 以下:風味逐漸轉為甜感與果酸交融,餘韻明顯
他甚至使用加熱墊保持杯底溫度,避免過快降溫,影響品飲體驗。
🧠 我的觀察與建議:從熱量管理學到的事
這場展演最打動我的,並不只是細緻的技術展示,而是彭近洋從頭到尾都在思考一個核心問題:如何穩定地把熱能傳遞給咖啡粉?
他不是單靠設定一個理想溫度,而是通盤考量每一個階段的熱量轉移,這樣的思維讓整體沖煮更穩定、也更有深度。
雖然這些做法對一般人來說看似進階,但其實,只要抓住幾個簡單的方向,就能開始踏出穩定沖煮的第一步:
☕ 初學者也能上手的四個重點:
- 預熱濾杯與杯子:避免熱量流失,提高穩定性
- 注水節奏簡單化:前段悶蒸、後段穩定注水即可
- 使用中偏粗的研磨度:減少過萃、保留乾淨感
- 水溫約 90°C 即可:不用天天調整細溫,也能穩定出好味道
再加上一瓶好水——TDS 不太高的天然礦泉水,就能穩定沖出好喝的咖啡。

✅ 小結論:手沖不難,難的是「不開始」
彭近洋用專業技術詮釋熱量與風味的關係,但他真正想傳達的是:沖出好咖啡,不需要高門檻,只要多注意一點點。
每個數據不是用來炫技,而是為了讓風味在對的時間、對的溫度綻放。
對新手而言,最重要的是先喜歡這個過程,慢慢調整與體會,沖煮自然就會越來越順。
不是沖得完美才叫會沖,而是「願意動手沖」,才會開始變得更好。